我們的情緒,其實是化學的。
這是瑞典知名生命教練 David JP Phillips 在其著作《High on Life》(中文書名《你的人生,他們六個說了算》)中提出的核心觀點。他認為,我們的幸福感與情緒狀態,很大程度受到六種關鍵神經傳導物質的影響——多巴胺(Dopamine)、催產素(Oxytocin)、血清素(Serotonin)、皮質醇(Cortisol)、腦內啡(Endorphins)與睪固酮(Testosterone)。透過理解這些「情緒分子」的運作機制,並採取一些簡單日常的策略,我們可以開始有意識地調整內在狀態,為自己的幸福「調一杯雞尾酒」。
Phillips 創意十足地使用「天使特調」與「惡魔特調」的比喻,說明體內各種化學分子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與心態,進而影響腦中的認知與輸出的行為。他指出,現代生活充滿壓力與誘惑——從社群媒體的即時快感、垃圾食物的滿足,到無止盡的競爭與焦慮——都可能讓我們不自覺地調製出一杯又一杯「惡魔特調」。相對地,如果我們懂得經營正向連結、設定小目標、關注身體感受,我們也能學會調出「天使特調」,讓自己更自在地面對情緒波動與生命高低。
以下是書中針對六種關鍵化學物質的整理與建議:
多巴胺 Dopamine:動機與期待的燃料
與渴望、目標與成就感相關。
提升建議:
- 設定可完成的小目標並慶祝完成
- 建立對未來的期待,例如期待一頓美食或旅程
- 學習新知或技能
- 參與故事(講故事或聽故事)
- 接觸寒冷刺激,如冷水澡或冰浴
催產素 Oxytocin:連結與信任的橋樑
俗稱「擁抱荷爾蒙」,與人際關係密切相關。
提升建議:
- 身體接觸:擁抱、牽手、拍拍背
- 真誠眼神交流
- 練習同理與慈悲
- 與親友共度高品質時光
- 行善與利他行為
血清素 Serotonin:情緒穩定的基石
與滿足感、穩定與自尊有關。
提升建議:
- 曬太陽
- 規律運動
- 正念冥想
- 回憶美好經驗
- 攝取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如堅果、火雞肉)
皮質醇 Cortisol:壓力與警覺的訊號
短期適量能幫助專注,過多或長期則傷身。
管理建議:
- 辨識並處理壓力源
- 練習放鬆(如深呼吸、瑜伽)
- 睡眠充足
- 減少接觸負面資訊
腦內啡 Endorphins:天然的快樂藥劑
身體自產的止痛與快樂來源。
提升建議:
- 開懷大笑
- 劇烈運動(ex. runner's high)
- 聽喜愛的音樂
- 食用黑巧克力或辛辣食物
睪固酮 Testosterone:自信與挑戰的驅動力
無論性別,皆與自信與行動力相關。
提升建議:
- 達成挑戰性任務
- 主動接受挑戰、走出舒適圈
- 健康競爭中的成功
- 進行阻力訓練(肌力運動)
這本書的可貴之處,是用一種輕鬆的方式,讓我們開始意識到「情緒背後的化學作用」,學會照顧自己。但我想特別提醒讀者,這些方法並不是萬靈丹,也不是萬用配方。
本書可以說是一份「自助保養手冊」,而不是所有狀況的解方。若你已經嘗試這些做法,卻發現情緒依然低落、身心卡住無法前行——請記得,這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正在面對一個需要更深層陪伴與處理的課題。
身體的荷爾蒙平衡非常縝密細緻,且牽一髮動全身,不是我們可以隨心所欲「控制」的,更何況我們也沒有配戴像是連續血糖監測儀那樣的生化偵測儀器,無法確認當你做了這份特調,到底激活了體內的哪幾種荷爾蒙,現在濃度是多少,是不是達到你預期的效果等等。
而關於「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的確有研究指出身體的回饋會影響大腦的感知,比如挺胸會帶來自信,微笑會讓心情比較好。但這些改變的是「狀態」,而不是根本的「特質」。真正深層的創傷、失落與自我懷疑,無法用一杯特調解決。
當我們願意承認情緒的困難、正視生命的裂縫時,其實就是正在進行重要的「人生功課」。喝特調可以紓壓,但該面對的部分,還是得一步一步解開。那些重複出現的情緒、卡住的關係、過不去的創傷,其實是人生遞來的邀請函:你準備好更認識自己了嗎?
這一路上,與各種情緒各種特調的相遇,正是我們與自己身心對話的開始。
由於本書為了淺白省略了非常非常多的細節知識,下面列出與本書主題相關的補充書目,強烈建議如果對書中的某些神經調節物質有興趣,最某些章節有疑問、或是想深究身心互動的機制等等,非常推薦閱讀下列書目,對於所有的前因後果有更詳細深入的講解:
Behave by Robert Sapolsky
How emotions are made by Lisa Feldman Barrett
Optimal by Cary Cherniss and Daniel Goleman
The Upside of Stress/The Willpower Instinct / The Joy of Movement by Kelly McGonigal
Dopamine Nation by Anna Lembke
Outlive by Peter Attia
Protocol by Andrew Huberman
Women, Food, and Hormones by Sara Gottfried
Altered Traits by Daniel Goleman and Richard Davidson
Why Buddhism Is True by Robert Wright
Zero Limits by Joe Vitale, Ihaleakala Hew Len
Mindset by Carol S.Dweck
Play by Stewart Brown
最後,我想以 Sara Gottfried 博士在《Women, Food, and Hormones》一書中的禱文,作為本篇的結尾: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hormone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one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tell the difference.”
願我們在這場探索的旅程中,有科學的輔助,也有溫柔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