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如果你總是忙到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卻說不上來到底做了什麼;如果你曾經一頭栽進「四象限法則」,卻發現雜事依舊堆滿清單,那麼這本書很可能會讓你對時間管理有全新的認識。

✦ 書中核心概念:別再迷信「四象限法」
作者一開頭就打破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時間管理法——「四象限法則」,指出多數人被「重要且緊急」的任務綁死,忽略了整體流程的優化,導致一邊趕進度、一邊疲於奔命。這種模式下,我們仍需要被各種臨時任務與例行瑣事牽著鼻子走:主管突然要資料、同事請託幫忙,雖然看似「不重要」,卻無法直接拒絕。
而《時間經濟學》提出的關鍵解法是:應該盡可能把工作「模組化」、「自動化」的流程系統,而不是一堆分散的待辦清單。✨心得:三個改善工作的實用重點
1|先處理流程,而不是任務本身
書中最打動我的觀點之一,是「不應只是處理任務,而是處理流程」——當我們總是在補救「眼前要做的事」,就無暇回頭檢討整體步驟是否合理。這讓我開始思考:與其把重點放在完成「重要的事」,不如問自己:我是不是可以讓這些任務的處理方式更輕鬆、更有彈性?
例如:原本需要反覆跑好幾次碎紙機的紙張報廢,現在集中處理每天/周丟一次;或是主管常臨時要找的資料,為避免分神事先歸檔分類好,減少來回搜尋的時間。
2|預留「臨時任務」的時間,才是真的有計畫
書中提到,大多數「臨時」任務,其實都是可預期的,例如月初報表、會議前的資料整合等。我也開始檢視自己日常的突發任務來源,發現很多都可以預先留出緩衝時間,讓我在面對變動時不至於手忙腳亂。
此外,當需要出差或執行大專案前,更該刻意排除無關的干擾,專注於出差所需準備的資料與流程。真正的預先規劃,不只是安排日程,而是安排「專注」的狀態效率,這點於先前《慢速工作力》中的效能管理概念是相似的。
3|以「模組化思維」替代「分類思維」
很多效率管理方法教我們將任務分類(如四象限法),但這本書強調更進一步的「模組化」思維——將工作流程拆成小步驟,再根據相似性進行重組與批次處理。這讓我發現,比起分類工作,重新設計「處理工作的方式」才是節省時間的關鍵。
雖然一開始需要費些時間,但就像生產線一樣,實際運作後我們不必每次都重新思考整個流程,而是設定好固定的步驟與處理方式,自然就能提升速度與一致性。
例如:你可以選擇每作好一個文件就移交給同事,也可以選擇累積半天或一天後集中派發。每周固定時間清除不用使用到的文件資料。
✦ 一個觀念的轉變:時間不是金錢,而是策略
作者提醒我們:時間比金錢還珍貴,因為它無法重來。我特別喜歡書中提出的「決策減量」概念——賈伯斯與祖克伯總穿同款衣服,不是品味問題,而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選擇。當我們為每件小事都分神時,其實已經消耗了最寶貴的資源:專注力。
✨結語:你不是沒時間,而是不會設計時間
《時間經濟學》不是那種只講勵志語錄的時間管理書,而是提供了一套具體可實踐的工作優化流程。它教會我:不是靠熬夜或做得更多才能產出,而是靠做得更好、更順。如果你也厭倦了無止境的加班與雜務壓力,這本書值得一讀,甚至多讀幾次。
書中也有兩個稍微與主線無關,但同樣有助於時間管理的概念。其一是確保充足休息時間,避免耗損心力和過於疲憊缺乏判斷的多做多錯。
最後則是「敷衍新插入的工作」,但凡你確認必須完成的任務後,臨時出現新增且非重要的任務,請用「敷衍心態」達成最低標準即可,並在接下任務前就說明時間不充裕、和日常任務相衝突的情況。
減少決策 × 預測突發 × 模組處理 × 標準準則 × 視覺化任務 × 實測耗時
= 60% 工時達成 120% 成果

當組織不斷擴張,各部門之間開始各自為王、缺乏合作,這種缺乏橫向整合與資訊透明的情況,就是典型的「穀倉效應」。
下周我們來談談美國《金融時報》執行主編 Gillian Tett 著作的《 穀倉效應》。
📖 我是哈斯,每週與你分享一本書! 喜歡這樣的介紹,歡迎關注與紅心支持!📖💡
✨延伸閱讀:
1. 效能管理 → 陪你讀書 EP2-4|知識工作者的時間管理守則 ——《慢速工作力》
2.習慣累積 → 陪你讀書 EP2-9|微小塑造蛻變,我的提前退休計畫 ——《 習慣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