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期孩子對未來迷惘,我要怎麼教小孩?
「你以後想做什麼?」「不知道。」
「對什麼科目比較有興趣?」「好像都差不多。」
「有什麼夢想嗎?」「沒有耶,以後再說吧。」
你試著和青春期的孩子聊聊未來、談談理想,他卻總是一問三不知,或者興趣缺缺、意興闌珊。
你看著他每天似乎只是應付著眼前的課業,放學後可能沉浸在網路世界或與朋友的玩樂中,對於「未來」這兩個字,顯得既遙遠又模糊。
他可能對升學方向沒有頭緒、對職業選擇毫無概念,甚至對「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都感到一片空白。
看著孩子對未來一片空白的迷茫,你是否也感到焦急卻不知從何幫起?
青春期是自我認同發展的關鍵時期,充滿了探索、變動與不確定性。
「對未來感到迷惘」、「暫時找不到目標」,其實是許多青少年都會經歷的正常過程。
然而,如果這種迷惘持續過久,或者伴隨著明顯的動力缺乏、逃避現實,就可能影響他為自己人生做準備的積極性。
「他對什麼都提不起勁,整天無所事事,我好擔心他以後怎麼辦?」
「問他想做什麼都說不知道,是不是我們以前太保護他了?」
面對孩子對未來的迷惘,我們該如何引導,才能既不給予過度壓力,又能幫助他點燃內在的探索火花,逐步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與意義感呢?
▌青春期孩子「為了什麼」會對未來感到迷惘?
從阿德勒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青少年對未來的迷惘,並非單純的「不想努力」或「沒有想法」,背後有多重發展性與心理因素。
了解這些因素,才能更有效地提供支持與引導。
⚠️ 自我認同探索期:「我是誰?我想成為誰?」的迷宮
青春期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建立「自我認同」。
他們正在探索自己的興趣、能力、價值觀,以及在社會中的角色。
這個過程本身就充滿了嘗試、困惑與不確定性,「還不知道自己想成為誰」,所以自然也「還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
⚠️ 選擇過多或標準過高,導致選擇困難或害怕失敗
現代社會提供了多元的升學與職業選擇,但有時「選擇太多」反而讓青少年感到不知所措、難以抉擇。
另一方面,如果他們對自己或未來的標準設得太高,又可能因為害怕「選錯了怎麼辦?」、「萬一失敗了很丟臉」而裹足不前。
⚠️ 缺乏「我做得到」的成功經驗或自信
如果在過去的學習或生活經驗中,孩子較少體驗到「靠自己努力達成目標」的成功感,或者經常受到挫折、不被肯定,他可能會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進而不敢對未來抱有太多想像或設立目標。
⚠️ 感受不到學習或努力的意義,缺乏內在驅動力
如果孩子覺得目前的學習內容(或被期待的道路)與他個人的興趣、價值觀脫節,感受不到其中的意義與樂趣,他就很難產生自發性的學習動力,對未來自然也顯得消極。
⚠️ 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與未知的焦慮
未來本身就充滿了未知數,這對任何人來說都可能帶來一定程度的焦慮感。
青少年正處於從被保護的狀態走向獨立承擔的過渡期,對踏入「大人世界」的未知與挑戰,感到迷惘或不安是很自然的。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創造「安全談話」空間:傾聽迷惘,不急著給正確答案
當孩子表達對未來的困惑或「不知道」時,先放下自己的焦慮與期待,專注地傾聽。不要急著給建議、批評他「怎麼都沒想過」、或灌輸「你應該怎樣怎樣」。
營造一個讓他可以安心說出真實想法(即使是「我什麼都不想做」)的氛圍,讓他知道你理解他的迷惘。
✅ 鼓勵多元探索與體驗:從嘗試中找到方向
引導孩子多方嘗試不同的事物,例如:參加有興趣的社團、營隊、擔任志工、進行短期打工(如果年齡許可)、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觀看紀錄片等。
實際的體驗,遠比空想更能幫助他發現自己的興趣與潛能。
✅ 協助連結興趣、能力與可能的未來
和孩子一起討論他喜歡做什麼?擅長做什麼?對哪些事物充滿好奇?然後,可以一起研究這些興趣或能力,在未來可能連結到哪些科系、職業或生活方式。
重點是「連結」,而不是「決定」。
✅ 正常化「不確定感」,強調過程即學習
讓孩子明白,在青春期對未來感到不確定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是在不斷嘗試和摸索中才逐漸找到方向。
強調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與成長,即使某些嘗試最後發現「不適合」,也是寶貴的經驗。降低他對「一次就要選對」的壓力。
✅ 設定短期可達成的小目標,從行動中建立信心
與其空談遙遠的「人生目標」,不如引導孩子從設定一些近期的、具體的、可達成的小目標開始。
例如:這學期把某個科目學好、學會一項新技能、完成一個小專案等。
從完成小目標中獲得的成就感與效能感,能逐步建立他對自己能力的信心。
▌人生導航自己開,陪青少年找到內心的指南針
引導青春期孩子探索未來,父母的角色不是給他一張詳細的地圖,更不是替他決定目的地,而是做一個有智慧、有耐心的「副駕駛」或「領航員」。
我們的任務是提供資源、創造機會、鼓勵嘗試、並在他迷惘時給予情感支持與方向性的提問,幫助他校準自己內心的指南針。
相信孩子內在的潛力與獨特性,尊重他的探索節奏。
陪伴他,在一次次的嘗試與反思中,逐漸清晰自己的渴望,找到能讓自己發光發熱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