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知道他又搞砸了。」
會議一結束,你一邊闔上筆電,一邊在心裡翻了個白眼。不是早就提醒過了嗎?果然又出包。你甚至沒細問細節,就已經默默把責任貼在某個人身上。
但三天後,狀況真相大白——
問題的源頭不是你以為的「那個人」,而是流程設計出了漏洞。你愣住了,忽然不確定:自己到底是根據事實判斷,還是早就「自以為看懂」了全貌?

我們常常不是看錯了,而是太快決定自己「已經看懂」
在職場上,資訊太多、時間太少,我們早已養成一種應對機制:
快速判斷、快速定位、快速行動。
但這樣的「快思維」在某些時候,卻變成一種無形的思考枷鎖,讓我們錯判情勢、誤解他人、甚至錯過學習機會。
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主觀閉合(Subjective Closure):
當我們對某件事還沒真正理解,就急著下結論、貼標籤、說服自己是對的。
為了讓你快速記住主觀閉合的三大心理枷鎖,我們用一組簡單的縮寫:F.I.X.
🔒 F = Fast|驟下定論:快,不等於準
當我們面對模糊或壓力場景時,最常見的反應就是「趕快有個答案比較安心」。
這種「快點結束思考」的習慣,讓我們以為自己效率很高,實際上卻可能跳過了真正該深挖的部分。
例如:
- 開會時聽到一句話,就立刻腦補出結論。
- 客戶提出異議,還沒搞清楚意思就急著回應。
- 團隊出錯,第一直覺就是「他以前也這樣」,於是不再追究細節。
🎯 提醒自己:「快」是效率,「穩」才是準確。決定前,多停三秒,問問自己:「我是真的看懂了,還是只是想快點結束這個不確定?」
🔒 I = Instinct|先入為主:第一印象,最容易誤導你
我們的大腦很懶,會盡量用熟悉的模式理解世界。所以,只要看到某個人、某件事、某種表現,我們就很容易自動套用「印象分類法」。
這些「分類」可能來自:
- 過去的經驗
- 過往的偏見
- 他人的評價
但問題是——情境在變,人也在變,印象卻可能卡死判斷。
例如:
- 「他以前都拖進度,這次大概也是他害的」
- 「她平常很安靜,應該沒什麼想法吧」
- 「這種需求客戶一定是想砍價」
🎯 提醒自己:經驗是輔助,不是證據。與其套用過去,不如問自己:「這次,真的和上次一樣嗎?」
🔒 X = eXcuse|防禦性合理化:想贏,卻失去了理解的機會
當別人質疑我們的決策或觀點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不是「你說的有道理」,而是「你不了解我」。
這種防衛心不是壞事,它來自保護自己。但如果過度,就會形成合理化防線,讓自己聽不進任何不同的聲音。
常見語句包括:
- 「我這樣做是因為你之前都沒配合」
- 「這不是我的錯,是那邊沒先講清楚」
- 「我們公司以前也都是這樣做」
你看似在說明,實際上卻是築起一道牆,把他人的觀點擋在外面。
🎯 提醒自己:理解不是投降,修正不是否定。真正的成長,是從「你說得也許有一點道理」開始。
🧠 小結:打開 F.I.X. 的鎖,找回彈性的思考空間
主觀閉合不是錯,它只是大腦的節能機制。
但如果你總是習慣快速結論、先入為主、自我辯護,那思考的門就會悄悄關上。
思考不是為了馬上找到答案,而是為了找到更好的問題。
留一點空白、容許還不懂,就是打開彈性與理解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