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
開完一場會,話題早就結束了,
但你心裡的那句「他是不是在針對我?」還在繞。
你卻像被針刺到一樣,忍不住腦補:「是不是我又做錯什麼了?」
那些時候,我們不是真的想太多,
而是內心有太多「東西」擠在一起: 情緒、想法、期待、傷痕、角色壓力,像一團線,越扯越亂。
很多人會說:「不要想了啦,放下就好。」
但其實我們都知道—— 你沒有釐清,就放不下;你沒有分開,就理不順。
這時候,你需要的,不是硬逼自己想開,
而是拿出一把小剪刀,一條一條,把那團線梳理開來。

🧠 OFNR × 認知分化:幫你大腦「分類」,讓情緒有路可走
非暴力溝通(OFNR)是一套深具力量的對話框架,
不只是在跟別人說話時好用,更關鍵的是: 它幫助你和自己,好好說話。
它的四個步驟,剛好對應到人最容易混在一起的四種卡點:

越能分清楚,越能看懂自己,
也才有餘裕,不讓情緒帶著你跑。
🔍 O:觀察(多描述觀察,少評論)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說事實,
其實是在講自己的感覺加結論。
像是:「你根本不在乎我」、「你總是這麼不耐煩」,
聽起來像描述,其實都是評價, 而且是帶著委屈與指控的評價。
🎯 好記提醒:描述發生了什麼,不等於你怎麼感覺。
✅ 嘗試這樣說:
「剛剛我說話時,你轉頭開始滑手機。」 而不是: 「你完全不尊重我。」
觀察,是把你看到的畫面說出來,不加形容詞、不下結論,讓對方也能理解你所看到的世界。
這樣的語言,才是雙方對話的起點,而不是爭執的火種。
💓 F:感受(多表達感受,少責怪)
我們最常混淆的是——
以為自己在表達情緒,其實是在怪對方讓我有這種情緒。
像是:「我覺得你很過分」、「我覺得你看不起我」,
這些不是感受,是打著感受名義的責怪。
🎯 好記提醒:我感覺⋯,不是你讓我⋯。
✅ 嘗試這樣說:
「我感到有點受傷,剛剛那句話讓我有些難受。」 而不是: 「你就是愛用言語打壓別人。」
說出自己的感受,是在讓對方靠近你;
說出責怪,是在逼對方退後。
你選哪一種,對話就往哪裡去。
🌱 N:需要(多理解需求,少合理化)
當我們說「我只是壓力大」、「我只是在做分內的事」,
往往是在合理化行為,卻掩蓋了內心真正渴望被滿足的東西。
我們不習慣說「我其實需要被理解」、「我很希望自己能被信任」,
因為那太脆弱了、太赤裸了。 但不說,我們就永遠卡在情緒表層,動不了。
🎯 好記提醒:情緒是訊號,需求才是線索。
✅ 嘗試這樣說:
「我需要有個節奏能掌控的專案,因為這樣我才安心。」 而不是: 「我現在情緒不好,你們先別煩我。」
當你說出需要,你就不再是情緒的囚犯,而成為需求的導航者。
🙏 R:請求(多開放期待,少強迫)
你心裡明明有期待,但說出口時卻變成了命令、責怪或情緒勒索。
像是:「你最好下週前交出來,不然你要怎麼對團隊交代?」
這不是請求,是壓力。
🎯 好記提醒:真正的請求,是讓對方有權說「不」。
✅ 嘗試這樣說:
「你願意下週三之前給我初稿嗎?我可以配合你安排。」 而不是: 「你一定要這週交,不然就是不負責任。」
請求不是逼對方配合,而是給對方一個參與的機會。
對方如果能自主選擇,也才能真心承諾。
🌤 梳理情緒與思緒,是給自己空氣,也給關係空間
當你願意一層層釐清,你會發現:
- 你不是玻璃心,只是你終於看懂自己在乎什麼;
- 你不是太情緒化,而是你正在練習不再壓抑;
- 你不是要改變對方,而是先學會照顧自己。
這就是 OFNR 的力量:不是教你說話,而是教你清楚、勇敢又溫柔地說出真正的自己。
🪄 小結一句話:
當你願意把情緒、想法、需要、期待一條條分清楚,你就會發現:
那團打結的線,原來一直都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