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一腳才發表對高中校規的看法(這些校規,不配被稱為教育),後一腳就看到這麼令人感到悲哀的新聞:《高中以下學生入校擬集中保管手機 教育部長:9月新學期起實施》。
看到這則新聞,我的第一反應不是生氣,而是感到一種很深沉的無力感。我們的教育,怎麼又選擇了一個最表面的方式,來回應最深層的問題?
我知道,這項政策背後的推動者,未必真的無腦或冷酷。
許多教育者,其實也是在制度下被壓得喘不過氣的人。他們可能已經筋疲力盡,不得不用這種「技術性手段」來換取一點秩序感。但這樣的手段真的能解決學生沉迷手機、無法專注學習的根本問題嗎?
說白了,不是手機毀了學生的專注力,而是這個體制從來沒有給學生一個「想要專注」的理由。
我一直認為,學生能不能夠反思自己、對自己負責,其實家庭教育才是最關鍵的一環。
如果一個孩子連最親近、最該信任的父母,都無法建立起真正的對話與信任關係,那學校老師能做的真的有限。更何況,「大多數」的老師也未必有這樣的意識與能力去引導孩子,他們只看得到孩子表面的行為,看不見背後的情緒與困惑。
新聞中說,有 90% 的高中生不支持這項政策。
這不意外,因為高中生理應已經有能力掌握自己的人生了。但我們卻看到,「大部分」高中生依然像個被動的國小生,缺乏自我反思、無法分辨慾望與選擇之間的界線,甚至不懂得尊重師長與為自己負責。問題是:
這真的是他們的錯嗎?我不這麼認為。
這是長期「為你安排好一切」的教育體制、缺乏信任與理解的家庭環境,一點一滴造成的結果。當孩子從小只能被迫遵守規則、被量化評價,他們怎麼可能學會選擇?怎麼可能學會自律?如果教育從來沒讓一個人感受到自己的「選擇是有價值的」,那他又怎麼會相信負責是有意義的?
手機不是罪魁禍首,它只是讓我們看見學生內在世界的空洞、焦慮與逃避。而我們卻急著蓋上一塊布、把手機鎖起來,好讓一切看起來「比較正常」。
但那不是真正的教育,那只是維持秩序的幻覺。
如果我們真的關心學生,我們要做的不是集中保管他們的手機,而是給他們一個值得放下手機的世界。一個有對話、有信任、有自由的學習環境。 一個讓他們知道「我不是為了考試而活,我是為了找到自己而活」的學校。
這才是教育應該給的,而不是更多限制、更少信任。
看到這裡的你,如果還是覺得學生就是要管,我已經知道你會怎麼想了,可以看我上一篇文章這些校規,不配被稱為教育中「學校不該管學生」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