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的某個LIne群組裡,開啟了一個討論人脈的話題,有人說,能當人脈的,應該是那些有能力、有資源、有經驗的人,有人說要自然經營不要刻意,而其中我最認同的答案,是「人脈是我們可以提供多少價值給對方」,這不禁讓我開始進行思考。
其實,在討論之初,我也覺得要比自己更有能力、更有資源、更有經驗的人,才能成為我們的人脈,乍聽之下非常合理,直到有人提出「人脈是個價值交換」的概念,我才驚覺:「對欸!難道不是『我們能幫上誰』,對方才會願意幫助我們,成為我們的人脈嗎?」
雖然是個偏理性、無聊的話題,但我認為釐清人脈的概念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畢竟我們在社會上走跳,難免需要別人的幫忙,不過我們往往以一個錯誤的概念在建構人脈,那就是「這個人能幫到我,所以我跟他結交」。【人脈的迷思:認識誰 ≠ 有人脈】
相信大家很常聽到有人說:「我認識OOO、我有某某某的聯絡方式。」這些類似炫耀的表達方式雖然聽起來很可笑,卻也在涉世未深的我們腦中,建構了人脈的定義,也就是「那些我們能說上兩句話的人」。
但進一步思考,我們對人脈的隱性期待,是在我們遇到困難時能夠出手幫助我們,對吧?那麼,如果我們今天有事想請人幫忙,我們現在的「人脈」真的有必要幫忙嗎?
所以我們可以來釐清一下,想到人脈,我們腦中最直覺的想法就是:誰在我需要的時候可以幫到我,此時腦中可能會冒出幾張名片、一副臉孔或一份名單。
那麼我們得再思考:「那對方為什麼一定要幫我呢?」
如果沒辦法快速地回答出這個問題,那很遺憾的,或許他不是我們的人脈,充其量只是「認識的人」。
「為什麼非得把這些人做個區分呢?」
因為我們對人脈會有很多「沒有說出口的期待」,那麼就像俗話說得沒有期待,沒有傷害~當我們迫切需要對方幫忙,心裡也期待對方,甚至篤定對方會幫忙,卻得到一個委婉拒絕的答案,我相信再怎麼溫柔的人都會破口大罵吧!甚至從此絕交都有可能發生!
所以釐清「認識的人」和「人脈」的目的,就是弭平我們心中對於不正確的人的不正確期待,也可以在遇事時,快速釐清誰才是我們可以取得協助的對象。
那麼就像前面提到的,人脈的答案其實很反直覺:「人脈,是我們能夠幫到誰,那個人才是我們的人脈。」當我們能夠提供相應的價值給對方時,對方為了保住這份價值,而願意在我們危急存亡時出手幫忙,才能稱得上是「人脈」。
我想寫到這大家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其實人脈就像商業,他們的底層邏輯都是「價值交換」,我們得拿出相當價值的錢或是物品才能換得我們需要的東西。
我猜一定會有讀者心中想著:「這樣想很冷血,很不近人情,很勢利。」那我們接著就來談,我認為人情與人脈的差異。
【人情與人脈的分野:小心「期待」背後的風險】
我們不妨來思考一下,我們什麼時候會說:我欠你一個人情。
我想應該很少吧?
人情這種東西,很神奇,我們會說「欠你一個人情」,但我們不會在一個人身上欠很多很多次人情吧?通常一次之後就開始有壓力了。
我認為「人情」兩個字的背後有一些沒說出口的話,那就是:「我們之間已經沒有任何價值可以平等交換,只剩下我的信用和人情。」當我們說出欠對方人情時,代表我們對對方而言毫無價值,只能用這段關係、自己的信用來當作擔保。
而且,人情其實很難衡量。對我來說是大事,對方眼裡可能是小忙;反之,我覺得只是個舉手之勞,對方卻記我一輩子!久而久之,就會讓關係變得緊繃。
正因如此,人情後續衍生的關係壓力非常巨大,我們很難去測算人情有多少價值,相對地,我們也很難知道這份人在對方眼中的價位。就像藝術品拍賣一樣,有些人願意為了一幅畫出天價,但未必每個人都願意,但雙方心中價值不相當時,就會造成拉扯、壓力、關係破裂。
在我真正認識到這件事之前,本就是一個不喜歡欠別人的人,反而更喜歡我去幫助別人,這樣就不必背著那樣的負罪感過生活。
所以,我認為如果我們的人脈僅僅是透過「人情」來維繫,那也代表我們無法提供價值給對方,這樣子的人脈真的有辦法在我們遇到困難時,義無反顧地幫助我們嗎?回到上一段「我們對人脈的隱性期待,是在我們遇到困難時能夠出手幫助我們」如果這是我們對人脈的期待,那我們更不能用「人情」的角度來看待人脈。
【價值交換是底層邏輯,溫度與道德是錦上添花】
那天在群組的討論,馬上就有人回應「人脈是價值交換」的觀點很不道德,其實以前的我也覺得這種想法很現實、甚至有點冷血,但這幾天思考過後,反而覺得這樣的觀點是尊重彼此的最好方式。
舉個例子,還記得小時候,我爸一個非常非常不熟的朋友,幾個月會跑來我爸的汽車保養廠泡茶,美其名是聊天,但到最後總是會開口跟我爸借錢,也會說:「都認識這麼久了,借個錢會怎樣?我一定會還拉!你不把我當朋友嗎?」之類的話,但彼時我媽全職家庭主婦照顧我和我哥,我爸的微薄收入是家中的唯一支柱,那這時候該怎麼討論道德這件事呢?況且,他根本沒來還過錢。
我很肯定我們會覺得「價值交換」這個概念很冷血,畢竟會這樣想的人一定是個有溫度、熱心、重視關係的人,所以我覺得可以把「價值交換」的概念變成我們腦中的底層邏輯,而面對身邊重要的人時,再加上感情、親情來進行取捨,一方面可以用更宏觀的角度來看「人脈」,又不至於落入「冷血」的地步。
最後,退一萬步說,「人脈是價值交換」雖然很功利、很現實,但我覺得它也可以盡可能保護我們的資源、關係、心理和身理,也是在尊重彼此的資源與意願,把自己的價值留給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人,不僅價值提供適得其所,我們心裡也能更踏實。
而我也覺得,世界上多數的事情,都依循著市場規則的底層邏輯,有供給有需求,「價值交換」才是這個世界的建構基礎。
【先成為有價值的人,讓你的價值無形中建構人脈】
談了這麼多人脈的概念,終究還是得回到「該怎麼落地」這個問題。我覺得這很難,畢竟我們的腦袋已經被深深植入「人脈就是可以幫助我們的人」這個概念,要拔除這個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有其難度。
比如說,昨天我意外得知一位消防學長,離職之後轉做投資和Podcast,當下第一個念頭就是「跟我的方向很類似!我是不是可以找他談談,說不定可以對我的轉職有幫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心裡已經默默把它當作我的「人脈」了!而且內心很直覺的認為,我們同樣是消防員,同樣離職做投資,他一定會幫助我!
一直到今天寫這篇文章,我才發現這個想法跟人脈的定義衝突,才轉而思考我可以提供學長什麼幫助……這樣子自動導航的思考模式,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而我也還在試著重新設定自己的導航系統。
拋棄「索取」的念頭,先成為有能力、有資源、有信譽的人,別人才會願意主動靠近你,別人才會成為你的「人脈」,而在某個我們困住的時刻,也許這些沒有想到的人,會義無反顧地跳出來協助我們,人脈才會體現真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