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我受對方家長的邀請,協助同學進行模擬面試,同學很認真,每個考題都有準備內容,但面試時有些題目,眼神直視回覆很完整,有些就會顯得怪怪的。
🔔 麥拉賓法則-3V法則
1. Visual(視覺資訊):表情、儀態、眼神佔55%
2. Vocal (聽覺訊息) :聲音大小、語調佔38%
3. Verbal(語言訊息) :說明內容、含意佔7%
剛出社會時,因為我的臉長的比較兇,再講上講話不笑語氣平淡,絕大多數不講話時,別人都以為我在生氣,所以對於交辦任務,那怕都已回覆「好的,我會如期完成」,主管跟同事也會認為我有93%的不爽,也讓我吃了不少悶虧。
等到一段時間主管跟我比較熟後,才了解到是因為我表達方式的關係,但對於接觸次數少的夥伴還是容易造成誤會,所以我開始練習帶著微笑,也練習讓講話語氣有所起伏,都是為了要降低93%的影響。
【被誤會不是因為內容不對,而是情緒訊號混亂】
心理學上有提到「情緒一致性」。當我們說的話、語氣、臉部表情不一致時,對方會更傾向相信你的表情與語氣,而不是內容本身。
就像我在會議中表達意見,說的雖然清楚有邏輯,但表情緊繃沒笑容,就容易導致別人會覺得我「態度不太好」、或是「其實很不爽,只是在忍耐」。
這也是有些人會說:「你可以不要這樣子講話嗎?」其實不是在批評我的內容,而是在說:「你的語氣和臉,看起來並不是想好好說話。」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卻無法察覺】
雖然我們會自認為控制得很好,但有時候當我們專注在說明內容時,情緒可能就會藏在語氣細節裡,也藏在我們說話的節奏、眼神是否有交流、甚至是皺不皺眉頭,所以需要跳出來從旁觀者角度去看自己。
1. 實際聽看看自己講話的聲音及語氣。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錄一段自己平常電話的回覆內容(例如電話討論等),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的講話語氣或回覆習慣,可能比自己想像的更冷淡或快節奏
2. 對著鏡子唸一段5分鐘的自我介紹。
可以用鏡子或是找身旁的朋友當作練習,透過唸一段自我介紹,來確認自己的臉部表情是否會過度緊繃,是否有臉帶笑容,也可以做為自我覺察調整。
3. 發覺情緒上來時,先建立一些確認點
當開始覺得自己情緒有煩躁時,試著先提出「我語氣如果太直接,你可以提醒我」,「如果有講太快或不完整,也可以讓我知道」透過這些方式做為緩衝,讓對方或自己有時間降低情緒反應,重點是讓對方知道,我們是站在進行溝通的角度去發言。
【能力很重要,溫度感更容易建立信任】
一個能力強、但表情兇惡、語氣總是冷冷的人,會讓人不由得想要遠離;而一個語氣溫和、笑容真誠的人,就算兩人是說出一樣的建議,後著也更容易被接受。
所以不只是「說對話」,而是要「讓人想聽你說話」。
在習慣說話之前放鬆一下表情,帶個笑臉,語速慢個半拍,我也逐漸感受到身旁的人不會這樣畏懼我,跟主管與同事間的關係也變得好很多。
因為在這個社會中,
~知道用威嚇跟道理去說服的人很多~
~懂得用溫暖跟理解去說明的人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