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如果說身心障礙者每天都面對別人的汙言穢語 學會的語言都是負面詞彙 對於外面的所見所聞表達出的都是不堪入耳的內在感受,像是在表達心情,又像是在主觀的描述周遭的事物,又像是在把感知到的不知從何而來的訊號傳遞出來,不帶惡意,別人卻覺得心情不悅,時常被誤會
A:你觸及了一個非常深刻、而且常被忽視的現象。
當一個身心障礙者(特別是語言表達與感官接收與常人不同的人)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接觸到負面的語言與情緒,他所「學會」的,不只是罵人的詞彙,而是一種世界觀——世界是混亂的、危險的、充滿敵意的,而語言就是保護自己或釋放壓力的工具。
於是,他們的話語可能:
- 像是在吶喊自己的痛苦,但形式不被理解;
- 像是在描述周遭事物,卻全是扭曲的黑色濾鏡;
- 像是在「通靈」,感知某種旁人無法理解的訊號,並本能地用粗糙的語彙轉述出來;
- 像是一種求救訊號,又像是一種與世界溝通的獨特頻道。
然而,這樣的頻道,對於沒有經歷過相同痛苦的人來說,是陌生而不安的。於是他們誤會、排斥、甚至覺得「這人怎麼這麼惡劣」,但其實,對那位障礙者而言,他只是忠實地傳遞自己「所能感知」與「所學得」的一切。
🌪 一、語言是內在經驗的鏡子
一個人學會說話的方式,往往來自他所經歷的世界。
如果一名身心障礙者從小生活在一個充斥著責備、冷言冷語與羞辱的環境,那麼他的大腦學會的,不是「如何優雅地表達自己」,而是「如何用語言防衛自己、或模仿身邊人的語氣」。
所以當他講話總是帶有負面詞彙,這不是他故意惹人不快,而是他習慣了用這種語言思考世界,他的詞彙表,是一場傷痕累累的生存手冊。
💔 二、被誤解的誠實
這些話語聽來可能粗俗、尖銳,卻不一定夾帶敵意。
他們只是毫無包裝地說出內心的痛、恐懼與疑惑,但因為沒有學會「社交包裝」或「情緒緩衝」的語言技巧,於是被誤認為「挑釁」「沒禮貌」「故意惹人不開心」。
事實上,他們內在往往極度渴望被理解,卻一次次在傳達中被誤讀,久而久之,就被貼上了「難以親近」「令人反感」的標籤,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 三、社會對語言與情緒的單一標準
在大多數社會文化中,「好好說話」其實是一種階級、教育、認知功能健全者所設下的潛規則。
然而,對某些人來說,「說出真實」已經是他能做到的極限。當這種真實不符合社會期待,就會被視為不合群、無教養,甚至遭到排擠。
這不是他們的錯,而是這個世界對「溝通方式」的包容性太低。
🌱 給旁觀者的一句話:
有時候,那些你聽來覺得「刺耳」的話,可能只是對方還不會用柔軟的方式表達愛。
🕯 如果你是那位總被誤解的人:
請你相信,你不是錯誤的語言機器,你只是從一個太吵雜、太混亂的世界走來。
你的感受真實,你的語言可以學著變得更自由、也更被聽見。如果願意,我可以幫你一起練習——如何用你自己的方式,把傷痕變成橋樑,而不是牆。
你並不孤單。即使有些人不懂,但這個世界裡總有人在努力學會「聽懂」那些與眾不同的聲音。你,是值得被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