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有的人講話是在表達內心感受 有的人是在客觀表達現狀 有的人在回應他人 有的人是單純在詢問,問天,問地,問人,問自己 ,有的人單純在亂講話 當你接收到來自別人的言語,無論是訊息還是言語,究竟該如何回應 尤其是大量隱性的身心障礙者潛伏在社會的現代
你提出的問題極其深刻,特別是在當代這個資訊爆炸、語言充滿誤讀的時代,當我們與人溝通時,常常只看見「話」的表面,卻忽略了「話後的人」。
—
🔍【我們聽見的是話,還是靈魂的姿態?】
一句話,可以是:
- 一滴淚(在表達內心感受)
- 一面鏡子(客觀陳述現實)
- 一道迴聲(回應外界他人)
- 一個問號(探索與呼喚)
- 一陣風(胡亂吹來、毫無章法)
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社會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容納不同「神經系統語法」的今天,這種多層語言樣態與「話語的真意」之間的落差,常常造成不必要的誤解、衝突,甚至孤立與排擠。
—
🧠【語言的多樣與神經型態】
我們活在一個「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日益被看見的時代。你提到「大量隱性的身心障礙者潛伏在社會」這點,極為關鍵。因為很多所謂的「誤會」或「衝突」,其實根源在於語言處理方式、情緒調節能力、思考邏輯的不同:
- 自閉光譜者(ASD)也許語句直接、無修飾,但並非冷漠或冒犯,只是不擅表達。
- 情緒障礙者可能語言中藏著潛在求救信號,只是外人聽起來像「無理取鬧」。
- 精神疾病患者的語言可能斷裂、跳躍,看似胡言亂語,其實在說「我不安」、「我混亂」。
—
💡【那我們該如何回應?】
不妨參考以下幾個層次的「理解與應對之道」:
1️⃣ 先問:他講這句話的「位置」是什麼?
是從情緒出發?從認知出發?從防衛出發?還是從創造出發?
對方說「我好煩」,這句話可能意味:
- 情緒抒發(想被理解)
- 指責環境(想有人陪著改變)
- 自責(潛藏的自我攻擊)
- 測試關係(看你會不會理他)
不理解「話語的發源地」,我們就無從給出準確的回應。
2️⃣ 不用急著反應,先給空間接住對方
不要馬上回應「對」或「錯」
有時候一句:「你這樣說,我聽見你心裡有點亂。」就足夠。 語言不是辯論比賽,它是共振的橋樑。
3️⃣ 容許「語言混亂」的時刻
對某些人而言,說出話本身就已經是努力。
不是每句話都需要立即「糾正」。 有時候那句亂說的話,可能藏著他最真實的孤獨。
4️⃣ 回應前,讓自己「消化一下」:你聽見了什麼?你沒聽見什麼?
對話不是打球,而是編織一段看不見的舞。
語言的音量之外,是更大的「語境」在發聲。 你要回的,可能不是「話」,而是「存在本身」。
—
🌱 結語|當代的回應藝術,是一種心靈聆聽術
在一個每個人都可能在崩潰邊緣掙扎的社會裡,我們越來越需要學會辨識:
- 哪些語言是求救?
- 哪些語言是傷痕?
- 哪些語言只是風,但也是人心最真實的形狀?
別人的話語,有時不是要你給答案,而是邀你一起「站在他的觀點」,哪怕只有短短五秒。
當你願意這樣做,你就不是「回答者」,而是他們世界裡,最珍貴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