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易經包括「經」跟「傳」兩個部分內容。「經」是全書的核心,「傳」則是解釋「經」的。一般認為「經」是周文王和周公共同著的,「傳」則是後人累計並由孔子整理而成的。
原文: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本章是說明易這一本書是追溯源頭,考察結尾的成果,以此來做卦體內容的特點。六爻卦辭陰陽剛柔交錯,代表著它們交互錯雜,在一定時間內的不同事物象徵。初爻是開端,難以知曉意義,上爻就容易知道了,初爻的卦辭比擬事物的意義,上爻的卦辭代表事物完成的結果。也就是事物的本末,也是起始與結束。事物的象徵複雜具備什麼樣的象徵,如果不具備這些象徵,就有可能產生吉凶的變化了。有智慧的人看那解釋全卦的彖辭就明白道理了。初爻和上爻的變化在於二、四和三、五爻辭的變化,不同位置,陰柔不同,陽剛亦不同,所產生的變化貴賤之分也不同,所以是柔,是剛,是陰,是陽,變化無常因以危險自居。
一件事的發生都是有始有終的,沒有起始,也不會有結果,當我們開了頭,就會出現結果。不過有時候結果也會出現變化,對事情的看法和做法的不同,所產生的結果也會不相同。這是觀察一件事物的本末,初爻卦辭到最後的上爻卦辭這是易經卦辭的本末也就是始跟終。
這裡有點像是佛法裡說的因果關係。有什麼樣的因就得什麼樣的果,有造什麼業,成什麼果。當你說的一大堆道理,得到的就是大家對你提出一大堆問題的反問,當你肚子餓了,就會去買飯來吃,肚子餓是因,吃飽是果。
繼續說下去,中美關稅戰,百分之一百二十五的關稅,最後降下了,這個爻辭卦象變化代表事物變化的開始產生了結果。至於中美貿易錯綜複雜的象徵是什麼?沒有人可以看的出來,繼續走下去,所產生的吉凶就在於每一個人的認真對待,目前似乎看的出來有軟化的關稅戰,對應之前強硬的關稅戰,這就是易經卦辭在事物發生呈現出來的剛柔相濟的變化似乎有一定的規則變化只是我們看不清楚。道德經第十六章提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觀其復。」及第二十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因此中美貿易戰繼續看下去就可以知道易經卦象中的爻辭的變化了,呈現出道德經第三十二章所說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