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 Dcard 上看到一篇文章,引起了我很大的思考。
該文作者質疑現今教育現場是否仍過於偏袒教師,並提到學生可能會因被記過而導致升學受影響。他認為有些老師過於主觀、動輒記過學生,甚至懷疑是否有教師會利用資源、關係來操弄調查程序或媒體輿論,以壓下學生或家長的投訴。整體語氣中帶有對教師群體的不信任與不滿,引發不少討論。
看到這樣的觀點,我想從另一個角度提出補充。我相信作者提出這些質疑,是出於對學生權益的重視與保護,這樣的出發點本身並沒有錯。但在作者對教師集體提出質疑的氛圍中,我也想分享一些身為教育現場成員所觀察到的現實與隱憂。
我同樣支持學生與家長擁有檢舉、申訴,甚至啟動調查的權利,這些制度的建立,代表社會正在朝進步的方向邁進——我們不再因為孩子年紀小就忽視他們的聲音,而是願意相信:每個人都應該被尊重,無論年齡大小。
然而,再完善的制度也可能被誤用。現在常見的情況是:有人在誤解或情緒激動之下,沒有先與老師溝通,就直接投訴;或者出於護子心切,讓老師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承受調查壓力。
我相信,確實有些教師應接受調查,因為不適任的存在不可否認。但更多時候,是那些認真教學、關懷學生的老師,被誤解、被投訴,甚至在網路上遭到輿論審判。他們一方面理解家長是出於保護孩子的本能,另一方面卻也深感無力與憂慮。
畢竟,他們除了備課、上課、輔導學生、處理行政、帶班級,現在還得額外承擔「證明自己清白」的壓力。
那篇文中提到「找議員施壓、操弄輿論」,但這些真的不是第一線老師能做的事,尤其是基層、小小的導師。
正如前面所說,讓學生與家長有申訴與監督的管道,本質是好的。但當制度被過度使用或遭到濫用時,最大的傷害,往往落在那些真正關心孩子的老師身上。他們可能因此心灰意冷、請長假,甚至離開教育現場,這對整體教育品質是無聲卻沉重的打擊。
目前會有這麼多老師選擇站出來發聲,正是因為這樣的制度濫用情況越來越頻繁。我們希望看到的,不只是保障學生與家長的權益,也希望制度能同樣保護關心學生、默默付出的老師。
今天早上看到雄中莊福泰校長說:「別以為經過調查程序還老師清白之後,那個老師還會正常,還會一樣熱情。」這句話說出了很多教師的心聲。因為受傷的,不只是一位老師,更可能是一整個班級的學生。
另外也想提醒,在目前正向管教政策下,教師若要記錄學生行為或處分,必須經過「屢勸不聽」的輔導與紀錄階段。在這樣的制度保障下,將學生的功過納入升學評比,其實是一種對行為負責的機制,也有公平性。而且學生也具備申訴與銷過的機會。
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表達:在學生與家長權益已高度保障的情況下,若社會仍對教師存有過度質疑,這本身就反映出教師所處的困境與壓力,值得我們一同正視。
我們相信,真正理想的教育環境,應該是讓孩子能安心學習,家長能放心託付,而老師也能無後顧之憂地全心投入教學。這樣的相互理解與支持,才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