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記得,第一次聽到「AB 線人才分野」這個概念,是在致瑋老師的課堂上。
當時心裡有點驚訝。原來企業內部的人才,可以區分成「A 線:管理職」與「B 線:專業職」?原來,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要「升主管」,才算有發展、有未來?
這和我們從小接受的觀念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習慣看到誰能力強,就期待他未來要帶人、當領導。但現實卻常常是這樣——你把一個技術能力超強的人升上主管,結果整個團隊大亂,原本穩定產出的成員突然不會說話、不會溝通了。
而那個看起來「很普通」的人升上去,卻讓整個部門變得井然有序、穩穩前進。
這不是運氣。也不是努力的問題。
而是每個人適合的位置不一樣。
A 線要的是管理、組織、行政、協調、人際關係。這不是天生就會的,而是一套需要練習的語言與系統;
B 線則是專注在技能的深耕與成果的累積,他們也許沒那麼擅長帶人,但可以成為不可或缺的專業支柱。
我以前也以為「專業強」就可以當主管,現在才知道,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當我開始自己帶小團隊時,這個理解幫了我很多。我不再強求每個人「升上來」,而是會觀察:
誰的氣質適合領導?誰願意擔起帶人的責任?
誰的能力雖強,但更適合持續地以自己的專業輸出? 怎麼分工才能讓團隊內部少一點摩擦、多一點流動?
工具不是冰冷的,它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和他人的一面鏡子。尤其是在經驗不足、容易踩雷的時候,這些概念更像是路上的指標,提醒我別把人推到不適合的位置上,避免造成傷害。
這也幫助我放下那種「大家都要一樣」的焦慮。當你知道每個人其實都適合不同的道路,反而能更溫柔、更尊重地看待每一種表現。
我自己也還在往 A 線學習的路上。那是一條需要花時間、慢慢累積影響力的路。我很慶幸,在還沒走偏之前,我先理解了這個區分。
所以如果你也在團隊中工作,或正在帶一群人前進,我想推薦你這個思維方式——
學會區分 A 線與 B 線的特質,是團隊動力學、識人學與管理藝術的基礎。
少一點誤解,多一點對齊,就能幫助每個人回到最適合的位置上,穩穩地、自然地發揮光芒。
更多關於AB線、管理學、團隊動力學的文章
你「用」對人了嗎?|導入職務適任度的分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