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長系列
焦慮的根源與常見誤解
現代社會裡,焦慮似乎成了「全民症狀」。有人睡不著,腦中轉個不停;有人明明沒事,胸口莫名發緊; 有人見人就笑,轉頭卻忍不住掉淚。
我們常以為,焦慮是一種「不該有」的毛病,應該靠意志壓制,或者用藥物「快速搞定」。但心理學與哲學都提醒我們,焦慮不是敵人,而是一種訊息。
哲學家海德格爾(Heidegger)在《存在與時間》中說:
「焦慮揭示出存在的開放性,它不是病態,而是一種向未完成敞開的情感。」
換句話說,焦慮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我們正身處「無法確定的未來」裡,而這其實是人類存在的自然狀態。
焦慮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誤解了它,以為它不該出現,結果反而陷入更大的控制欲與挫敗感。
常見誤解有:
- 「我太脆弱了才會焦慮。」
- 「我應該想辦法趕走它。」
- 「別人都能應付,我為什麼不行?」
事實上,焦慮不是弱點,而是對不確定性感知過度敏感的一種正常反應。你之所以焦慮,恰恰說明你在意、你希望能掌控好人生。
問題不在焦慮本身,而在於我們如何與它相處。
焦慮與未來的關係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焦慮總是和「尚未發生的未來」綁在一起。
比如:
- 害怕明天的簡報搞砸;
- 擔心半年後工作會不會被裁員;
- 想像別人會怎麼看自己;
- 憂心未來十年能不能活成想要的樣子。
這是一種「向未來投射恐懼」的心理模式。心理治療師 Claire Weekes 指出:
「焦慮是一種『假如……』的思維陷阱。它讓人活在未來的幻象裡,失去當下的踏實感。」
因此,想與焦慮和平共處,首要是認知它的時間性:焦慮是未來式,不是現在式。
如果能把注意力帶回現在,就能大大減少焦慮的牽引力。
實用抗焦練習
✦ 呼吸法:四拍呼吸
焦慮發作時,呼吸通常變淺、急促,進一步引發身體更多緊張。
練習「四拍呼吸」有助於調節自律神經,降低焦慮反應:
- 吸氣數 4 拍
- 停留 4 拍
- 呼氣數 4 拍
- 停留 4 拍
重複 1~2 分鐘,會感覺胸口慢慢放鬆,腦袋也清明些。
✦ 寫作法:焦慮對話練習
將焦慮具象化,寫成一封信:
- 「親愛的焦慮,你在告訴我什麼?」
- 「你最怕什麼?」
- 「我能怎麼幫助你放鬆?」
很多時候,焦慮的核心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內在的「無能感」或「控制欲」。透過書寫,能讓潛意識的恐懼變得清晰,降低模糊感帶來的焦慮。
✦ 行為實驗
焦慮常讓我們「預設最壞情境」,但這些假設大多不會發生。
試著設計行為實驗,用行動去檢驗焦慮的真實性:
- 例如你害怕公開講話會被嘲笑 → 找一個小型場合先練習,觀察實際發生了什麼。
- 害怕被拒絕 → 刻意練習提出一個小請求,觀察他人反應。
行為實驗能幫助我們用經驗鬆動「焦慮思維裡的災難預言」,讓大腦建立更現實的認知。
焦慮背後的核心信念
每個人的焦慮,背後都藏著深層的「核心信念」:
- 「我不夠好。」
- 「我若失敗,別人就不會愛我。」
- 「一切必須可控,否則會出事。」
- 「我不能讓別人失望。」
這些信念往往來自童年經驗、過去創傷、社會價值觀。
若不去辨認、鬆動它們,即使短暫放鬆,焦慮很快還是會回來。
認識核心信念的方式:
- 當焦慮出現時,問自己:「如果這件事真的發生了,代表什麼?」
- 追問三層,直到找到價值判斷層的信念(如:「這代表我沒價值。」)。
之後,透過認知重建、心理治療、深度自我探索,慢慢鬆動這些限制性信念,焦慮的根才會鬆開。
結語:焦慮,是生命的提醒,不是敵人
海德格爾認為,焦慮雖令人不安,卻也是人類存在的必要部分,因為它提醒我們——人生沒有保證,生命本來就是不可預測。
真正的自由,不是沒有焦慮,而是能在焦慮中仍選擇前行。
與焦慮和平共處,就是學會不必消除它,而是理解它、照顧它、與它共生。
下次焦慮來臨時,不妨對它輕輕說一句:
「謝謝你提醒我。讓我們一起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