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拼命」成為自我懲罰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在一次的諮詢中,有一位中階主管對我說起他的團隊裡有位績效優異的員工:

「他非常認真,但每次我們檢討專案,只要哪裡出錯,他第一時間都會說『是我沒做好』。即使錯不在他,他也會主動攬責,還不斷道歉。我開始擔心他是不是快撐不住了。」

這類型的員工,看似負責任、成熟穩重,實際上可能正陷在一種深層的心理模式裡 —— 他們不是為了成長而自省,而是在懲罰自己。

他們內心的聲音不是「我可以做得更好」,而是「一定是我不夠好」。

職場不是戰場,卻常成了內在傷痕的延長線

心理學上,我們稱這種現象為「自我歸因」與「投射性認同」。

在童年遭受羞辱創傷的孩子,常會為了維持對主要照顧者的信任,把傷害合理化為「是我不好,才讓他們這樣對我」。

這樣的思維,一路被帶進成人世界、進入職場。他們很難把錯誤歸因於他人或環境,而是自動將一切失敗與責難歸在自己身上。這樣的「內歸因」,看似負責,實則消耗。

在職場上,這種人常表現出以下特徵:

  • 明明已經很努力,還是認為「不夠好」
  • 無法接受自己情緒起伏,總覺得「太情緒化」是不對的
  • 他人只要一點點不滿,就會自我批評、自我否定
  • 難以建立內在標準,只能依附他人評價生存

主管角色的轉變:不只是任務管理者,更是心理安全的守門人

身為主管,我們不需要當心理諮詢師,但我們必須能察覺「績效背後的焦慮」,因為這些潛在的自我否定,會逐漸吞噬員工的熱情與自信。

以下是你可以做的三件事:

  • 用具體回饋代替籠統讚美或責備

避免只說「你做得很好」或「怎麼又搞錯了」,改成「你昨天那份報告的分析邏輯清楚,幫助我快速掌握重點」,讓員工學會從具體行動中建立自我價值。

  • 引導員工辨識責任邊界

當員工習慣性攬責時,可以問:「你覺得這件事你掌握的部分是哪些?那你無法控制的部分是什麼?」幫助他從『全是我錯』中脫離。

  • 創造一個「錯誤可以討論」的文化

團隊文化若能接納不完美,員工就不會把失誤視為羞辱。當你公開承認自己的小錯,反而能帶動心理安全感的建立。

很多員工不是太脆弱,而是太早就學會了「不能出錯」

很多主管會問我:「這樣的員工是不是心理素質太差?」

我反而想說,他們的心理素質,是從小面對過度的羞辱與否定中鍛鍊出來的。

只不過,那種「總是我錯」、「我不好」的應對策略,曾經保護他們度過童年,卻未必適合今天的職場。

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讓他們可以慢慢鬆開過去防衛的環境。

 

“We are not what happened to us, we are what we choose to become.”—— 心理學家Carl Jung


我們不能改變員工的過去,但我們能為他們創造一個新的職場經驗 —— 在這裡,他們可以不用總是覺得「是我的錯」。

如果你曾是這樣的主管,或你正帶著這樣的團隊成員,請記得:

他們不是懶惰、玻璃心或太在意別人的眼光,他們只是習慣了在關係裡先怪自己。

有一天,當你讓他們知道:「就算你不完美,我還是信任你」,這句話,或許會成為他一生都不會忘的療癒。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梅根的斜槓人生沙龍
2.5K會員
663內容數
前世界500強HR高階主管|策略顧問合伙人|跨界整合20年人才管理經驗X藝術療癒心理技術|獨創「認知升級+能量管理」雙軌破局模型|專破:35歲瓶頸期及職場情緒內耗|用策略思維點亮你的職業發展地圖|分享職場心理與成長心得,帶你解鎖職場與生活的美好,一起向光而行!
2025/06/02
在職場中,「感恩」常被誤用為壓抑情緒的道德枷鎖。主管的善意不該成為要求沉默的籌碼。真正成熟的關係,是允許感謝與受傷共存,尊重彼此的感受與界限。感恩不是否認創傷,而是選擇在人性中彼此理解與成長。
Thumbnail
2025/06/02
在職場中,「感恩」常被誤用為壓抑情緒的道德枷鎖。主管的善意不該成為要求沉默的籌碼。真正成熟的關係,是允許感謝與受傷共存,尊重彼此的感受與界限。感恩不是否認創傷,而是選擇在人性中彼此理解與成長。
Thumbnail
2025/06/01
當我們習慣說「我沒事」「他也不容易」,可能不是寬容,而是不敢承認受傷。這種將創傷「淡化與合理化」的方式,讓傷痛被壓抑、否認,最終可能以人際衝突或自我耗竭的形式爆發。唯有允許自己受傷、停止對情緒貼上標籤,才能真正開始修復。你有權利說出「這讓我不舒服」,並值得被溫柔對待。
Thumbnail
2025/06/01
當我們習慣說「我沒事」「他也不容易」,可能不是寬容,而是不敢承認受傷。這種將創傷「淡化與合理化」的方式,讓傷痛被壓抑、否認,最終可能以人際衝突或自我耗竭的形式爆發。唯有允許自己受傷、停止對情緒貼上標籤,才能真正開始修復。你有權利說出「這讓我不舒服」,並值得被溫柔對待。
Thumbnail
2025/05/31
當主管開始「放空」、情緒冷漠,不一定是能力問題,可能是內心創傷的防禦反應——否認。面對羞辱或傷害,否認能暫時麻痺痛苦,卻也讓人與自己、與團隊情感斷聯。真正的領導力,是有勇氣承認脆弱,修復情緒連結。否認保護了過去的你,但面對,才能帶你走向更成熟的領導境界。
Thumbnail
2025/05/31
當主管開始「放空」、情緒冷漠,不一定是能力問題,可能是內心創傷的防禦反應——否認。面對羞辱或傷害,否認能暫時麻痺痛苦,卻也讓人與自己、與團隊情感斷聯。真正的領導力,是有勇氣承認脆弱,修復情緒連結。否認保護了過去的你,但面對,才能帶你走向更成熟的領導境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試著回想最近一次我們覺得不滿的情緒,是在公司裡被老闆責罵?在家庭裡被孩子的言行舉止氣到?在朋友間發生衝突?還是面對生活覺得無力? 在公司裡被老闆責罵,可能是因為雙方對於工作完成度的標準不同,當我們覺得自己已經付出了很多,老闆卻覺得項目成果無法接受⋯⋯
Thumbnail
試著回想最近一次我們覺得不滿的情緒,是在公司裡被老闆責罵?在家庭裡被孩子的言行舉止氣到?在朋友間發生衝突?還是面對生活覺得無力? 在公司裡被老闆責罵,可能是因為雙方對於工作完成度的標準不同,當我們覺得自己已經付出了很多,老闆卻覺得項目成果無法接受⋯⋯
Thumbnail
如果是理性分析的人,很可能會因為無理取鬧而措手不及,職場上真的有很多很多含血噴人的同事,小則推事情,大則推責任。 舉例來說: (1)明明是A同事自己的問題,但他尖叫一聲,弄得很像是B同事「做錯」什麼的樣子,如果B同事選擇息事寧人,可能會選擇「幫忙」,就幫A同事處理好了。 那為什麼A同事「不好聲
Thumbnail
如果是理性分析的人,很可能會因為無理取鬧而措手不及,職場上真的有很多很多含血噴人的同事,小則推事情,大則推責任。 舉例來說: (1)明明是A同事自己的問題,但他尖叫一聲,弄得很像是B同事「做錯」什麼的樣子,如果B同事選擇息事寧人,可能會選擇「幫忙」,就幫A同事處理好了。 那為什麼A同事「不好聲
Thumbnail
我經常去看職場的社團,裡面大概有80%的埋怨都是屬於「無法為自己負責」而產生的「推卸責任」手法及話術。
Thumbnail
我經常去看職場的社團,裡面大概有80%的埋怨都是屬於「無法為自己負責」而產生的「推卸責任」手法及話術。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工作中的焦慮與自我懷疑,並提出寬恕自己、放下焦慮、專注在未來成長的觀念,適合想要釋放職涯中不安情緒的人。作者分享了自身成長歷程,並勉勵讀者要對自己好一點,不要受情緒左右,集中精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工作中的焦慮與自我懷疑,並提出寬恕自己、放下焦慮、專注在未來成長的觀念,適合想要釋放職涯中不安情緒的人。作者分享了自身成長歷程,並勉勵讀者要對自己好一點,不要受情緒左右,集中精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文章提醒過度自責的人,應欣賞自己的努力,而非過度責備。即便有未完成的任務,只要團隊未責怪,反而表示願給時間機會。作者提醒自責和畏縮反可能影響表現。成功非一蹴而就,也許他人正欣賞你的努力。建議下次責備自己前,請先停下來告訴自己:「那只是我想的,不是他們說的。」適當自律無妨,但不要過頭傷害自己。
Thumbnail
文章提醒過度自責的人,應欣賞自己的努力,而非過度責備。即便有未完成的任務,只要團隊未責怪,反而表示願給時間機會。作者提醒自責和畏縮反可能影響表現。成功非一蹴而就,也許他人正欣賞你的努力。建議下次責備自己前,請先停下來告訴自己:「那只是我想的,不是他們說的。」適當自律無妨,但不要過頭傷害自己。
Thumbnail
被罵之後去了解自己哪裡做得不好想要改進~ 得知是老闆自己情緒問題心態真的炸裂🫠 騎車回家路上憋不住直接哭 回家和朋友討拍彼此都說要練銅牆鐵壁就再也不會因為這種事情影響自己的心情 以後比較短的故事應該就會用這種形式畫出來 可能有些地方還會再調整
Thumbnail
被罵之後去了解自己哪裡做得不好想要改進~ 得知是老闆自己情緒問題心態真的炸裂🫠 騎車回家路上憋不住直接哭 回家和朋友討拍彼此都說要練銅牆鐵壁就再也不會因為這種事情影響自己的心情 以後比較短的故事應該就會用這種形式畫出來 可能有些地方還會再調整
Thumbnail
懂得反省是好事。如果缺乏自我反省的標準,面對所有的批評或者錯誤,全都歸咎自己,這樣將會在職場上迷失自我,面對工作惶惶不安,隨波逐流不知所往。
Thumbnail
懂得反省是好事。如果缺乏自我反省的標準,面對所有的批評或者錯誤,全都歸咎自己,這樣將會在職場上迷失自我,面對工作惶惶不安,隨波逐流不知所往。
Thumbnail
職場中,老闆對員工的要求以及專案突發情況時的工作壓力是必然現象。文章提供了應對這些挑戰的建議,包括個人情緒管理、增加專業能力和閱讀勵志書刊等。經過面對挫折的過程,該如何以正向的態度接受挑戰並從中成長。
Thumbnail
職場中,老闆對員工的要求以及專案突發情況時的工作壓力是必然現象。文章提供了應對這些挑戰的建議,包括個人情緒管理、增加專業能力和閱讀勵志書刊等。經過面對挫折的過程,該如何以正向的態度接受挑戰並從中成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