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中原美感生活徵文活動 散文組 第二名)
致位於力行宿舍後方的中原新村:
我們在大一開學前就相遇了,不過一開始我倆並不熟識彼此,而我—只是個將住進力行宿舍的大一新鮮人,提著厚實的床包、裝滿袋子的生活用品和平常做功課不可或缺的電腦跟著家人從宿舍後方的車道快速經過,但當下我回眸望著你們,覺得—跟校園的周遭好格格不入,彷彿時光凝滯在二十年前,真是特別呢。跟學校其他地方不同,我很少親自走來這裡,我之前只知道上課地點不會在這邊。直到大二,成為了宿舍委員,我那個寢室在四樓,從窗戶俯瞰除了可以欣賞遠處中壢工業區的微微燈光外,還有聆聽位於後方的中原新村的鳥鳴聲。常常在晚上處理宿舍的文件和系上愈漸繁重的課業感到心煩意亂時,就會從窗看向那一幢幢用紅磚砌成的小屋子裡散發的微微黃光,和被中壢的風吹得搖來晃去的一片樹林。心,就漸漸靜了下來,對於這城市依然井然有序地運作著感到安心。
宿舍委員的其中一項任務就是在開宿時在車道進行指揮交通,因此—這位大一新鮮人也成為現在學弟口中的學長了,那一天的工作量很大,在揮汗如雨的我站在走廊簷下注意到了矗立於後方的,矮小且非常老舊,門上方大大的樓名寫著的「喜樂樓」。喜樂樓,這棟看起來不像是有人會住的地方啊? 難道是學校打算但還沒拆除的校舍嗎? 我對此相當疑惑,在沒有人車的空檔時分,出於好奇我走到了旁邊的商設系產品設計組系館旁邊,眼前荒蕪、沿著破舊的木板往後看,是放在角落許久,以往會給小孩子玩的溜滑梯。突然想起系主任之前說過中原曾經有過幼兒園,但一直沒頭緒到底在哪個地方,原來舊址就是這裡。這時看向旁邊的紅磚小屋兩者產生了強烈的對比,相應成趣。
一直到了現在大三,腦袋裡的知識多了一些不過日常生活則破碎了不少。身上的責任愈來愈多,伴隨著對時間將推往大四內心有些抗拒,自己對於本科更專業了,但對新事物漸漸不敢嘗試了,怕花太多時間、怕被說自己三心二意、怕跟別人比較顯得自己很差。而這時的我依然住在宿舍裡,一樣時常從你旁邊經過,不是走向體育館就是操場,這使我對你產生了濃厚的神祕感,明明就在學校裡,明明距離這麼近,卻感覺從來不了解你。就在某一天星期二,在老師說今天提早下課後,我突然冒起一陣念頭想走來這裡往更深處看看。在立夏未至的正中午並不炎熱,眼前是我從來沒見過的樓名:和平樓、仁愛樓、忍耐樓,樓梯旁甚至還有門牌,原來這裡還有這麼多教授住在這裡啊~ 些許兩三輛汽機車停在旁邊,地上被陽光受樹葉遮擋留下的斑駁影子覆蓋著。住在和平樓的住戶半開著紗門,播放著八零年代的老歌,陽台邊種植著大盆花朵。我緩慢地走路經過,我的腳步不用刻意控制就能變得緩慢下來,不管看到什麼都覺得新奇,不管是荒廢一段時間,也許是給之前幼兒園小孩玩的木製架高、可以爬上爬下的 in 步道,又或與外頭熙來攘往,常有人車經過的體育館、操場或新中北路的氣氛截然不同,一切都是非常的休閒,簡直可以忘了時間。
想起前陣子在文學課所學的,William Butler Yeats所寫的詩《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裡頭有兩個段落是這樣寫的,這些都是我的切身感受:
I will arise and go now, and go to Innisfree,
And a small cabin build there, of clay and wattles made;
Nine bean-rows will I have there, a hive for the honey bee,
And live alone in the Bee-loud glade.
……
I will arise and go now, for always night and day,
I hear lake water lapping with low sounds by the shore;
While I stand on the roadway, or on the pavements grey,
I hear it in the deep heart’s core.
雖然我們不常見面,也許我們也不善言辭,但我對於你依然靜謐矗立在這裡覺得安心;雖然在青春年華不該表現地像老年人一樣,也許在青春年華也不該保持現狀,但我還是希望自己能像你一樣能保持現在這樣,在不曉得多久之後看到彼此,能認出彼此,說出:「原來你還在這裡呀,真好。」

仁愛樓

紅磚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