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只是一般人的話,或許觀看媒體與閱讀內容對你來講就是一種消遣、放鬆,那媒體和資訊來源的選擇或許不是那麼重要。
但是如果你是一個知識工作者或者是說你期許自己是一個知識工作者時,那麼資訊的來源甚至是建立自己獨特的知識管道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了。
在台灣的教育界,付費似乎是一件不是那麼主流的事情,大家都期待教育局或教育部能夠幫大家訂閱、購買各種知識來源或是相關軟體。但是如果教育部或是教育局不去做這件事,大家就停止成長了嗎?還是只能在免費的來源裡面截取有限的訊息?
除了是不是要付費之外其實還有語言方面的跨越性。多數的教育工作者接觸英文最多的時間大概就是在唸研究所的階段了,離開研究所進入職場之後,會再去接觸英文相關文獻的微乎其微。有時想想,我們一直在跟孩子說外語很重要,應該要試著打開自己的多重視野,似乎我們說的跟做的不大一樣。
你可能會想,讀了外語內容後跟沒有讀有什麼差異嗎?我的經驗是,有時候跟大學教授對談,當他看到你的參考文獻還有你的資料來源是來自於某些權威性的網站,或者你採用大量原文文獻作為論述依據的時候,比較可以跟他們談更深入的議題。因為他會覺得你也看到了他看到的東西,甚至是你看到了他還沒接觸到的東西。(例如:Commonsense media SEL for Digital Life)
這個擷取訊息的思維或許也是一種資訊落差吧,而透過數位工具的應用更明顯拉開這個落差的距離。這也是我會透過很多公開的會議研習,跟一些知識工作者分享一些優質的付費訂閱管道。每個月花上三杯飲料的價錢就能讓自己的知識增長真的是個蠻不錯的投資。以我為例我很專注的研究在個人知識管理PKM。在國內不是沒有這樣的研究,但是包括在線上開課的所謂專家講的東西對我來講都不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很多專家的內容基本上在國外的網站看起來相似度很高,與其只會收集二手資訊,那我為什麼不直接去看一手資訊呢?
而且就像你看到下面的這張圖,現在的翻譯工具這麼的進步,就算你沒有辦法直接看原文看翻譯總行吧!

不過講了這麼久,只有看到課督自己真的下去訂了一個月,我想我還得再努力一下,因為像Medium這麼優質的媒體,如果沒有實際參與、閱讀真的是有點可惜,最少資訊接收的廣度會少掉很多,更不用說是深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