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則關於「學習歷程」的新聞在社群上掀起熱議——一位因修改資料而失去錄取資格的高中生成為焦點。此事件引發了許多針對責任歸屬與制度缺陷的討論,但更重要的是,它讓人回頭審視「多元入學」制度的本質與深層問題。
*多元入學的初衷vs現實多元入學制度的設計初衷,是希望每位學生都能透過多樣的方式展現自己的天賦與潛力,避免單一考試模式對學子的限制。然而,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卻令人唏噓。所謂「多元」,其實建築在龐大的資源與金錢基礎之上。準備學習歷程檔案、參加面試、參與課外活動以至於跨城市參訪學校,每一步都涉及不可忽視的經濟成本。
*資源分配的差距
對於資源充裕的家庭而言,多元入學提供了更多選擇與機會;但對於資源有限的家庭來說,這些「選擇」反而成為了壓力與障礙。舉例來說,僅是面試一所外地學校便需支付交通、住宿和飲食等費用,而多所學校的面試可能帶來更高的支出。
這樣的制度無形中放大了城鄉差距與貧富不均。原本應為階級流動提供助力的教育,如今卻成了阻擋弱勢者的高牆。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與孟子便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來幫助弱勢群體突破困境。然而,今日的教育制度似乎背離了這一初衷。
*年輕人的困境與挑戰
放眼現實,十幾年前的學費比現在低,薪資卻可能比現在高。如今,許多剛畢業的年輕人面臨高額學貸,而薪資收入卻無法支撐穩定的生活,更遑論有余力規劃職涯與人生。遊戲規則早已對他們不利,他們的努力並非不足,而是制度上的劣勢使他們難以翻身。
許多年輕人為了更好的薪資頻繁跳槽,也有不少新鮮人被迫「屈就」於低薪,掙扎於生活與工作的壓力之間。這不只是個人選擇的問題,而是制度性的不公平對年輕人造成了深遠影響。
*改變的可能性
要改變現況並不容易,但掌握資源與權力的人是否能為年輕人做些實質的努力?我們不需要那些「年輕人應該如何如何」的空洞說教,而是需要聽到:「年輕人,我們將為你們做什麼」的真誠承諾。
政策制定者應該考量如何縮減城鄉間的資源差距,減少教育競爭中的經濟門檻,並創造更公平的機會平臺。唯有這樣,教育才能回歸其本質:幫助每個孩子成長並實現其潛能。
*給年輕人
最後,想對每一位年輕人說:在學習理財的同時,也別忘了投資在自己的能力與未來上。努力或許不是萬能的解決方案,但它是你擁有更多選擇權的起點。即使制度不完美,仍然要盡力去爭取屬於自己的機會。
未來的道路或許艱難,但願每位年輕人都能擁有無畏的勇氣,突破限制,逐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