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覺得,「假會」沒關係—他會說,問題得到解決是最重要的。
雖然我在前一篇文章提到,提倡「假會」沒關係很危險;不過,在某些特定情境,其實「假會」反而會幫助學習。
什麼情境呢?就是「解決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Oriented Learning, POL)。「解決問題導向學習」是這樣的:
- 學習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學而學」。
- 透過先能解決問題,建立成就感,進而產生學習動機。
- 這對很多學習動機不足的學生,確實是一種比較友善的學習路徑。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不可能什麼都從頭學起,有時候,「能解決問題就好」的實用主義,確實有其道理。
當然,我還要強調一件事:不需要事事從原理學起。
比方說,要用ChatGPT當然不需要從LLM原理開始學,這就像寫書也不需要先學印刷術一樣。
當然,也有可能以「假會」作為起點,最後變成「真會」。
沒錯,很多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先假裝會,然後在實作中慢慢真的學會。
這就是 「做中學」的螺旋式學習。在這樣的情況下,「假會」不完全是錯誤。
但是,這種說法有什麼重大盲點?
首先,「假會」能不能持續?要看基礎能力
這種「假會也沒關係」的模式,適用於學習能力本來就強的人。
對基礎弱的、初學的學生來說,「假會」很可能就永遠停在「假會」,因為他們看不懂AI給的回覆,還以為自己已經學會了。
於是,雖然解決了一個問題,但因為只接觸到表面,背後原理不懂,於是未來在出現新的問題時,就無法應對。
所以,雖然短期解決了問題,但是因為無法建立結構性理解,結果就是:會的人越會,弱的人越弱。假會對學習能力本來就強的人來說是起點,對弱勢、初學者來說是終點。
「解決問題」和「學習」其實是不同層次的目標
解決問題當然很重要,但是,解決問題只是學習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真正的學習,是建立「遷移能力」。不只是這次解決了這個問題,而是未來面對類似問題能舉一反三。
如果只停在「解決單一問題」,那就是「工具使用者」,而不是「知識創造者」。
「假會沒關係」這種說法,會助長「低標學習文化」
「假會就好」的心態,會讓很多學生不再追求深度、不再反思。他們會認為:
- 「我只要看得懂考試範圍就好啦!」
- 「我只要能交作業就好啦!」
最後,會讓我們的社會變成一個:
- 充滿會操作工具,但不會思考、無法獨立解決問題的人。
- 學生失去了對知識的好奇心,教育淪為「快速解決問題的工具化流程」。

圖片作者:ChatGPT
所以,「假會」可以是學習的起點,但不能是終點;我們要引導學生從「假會」慢慢轉向「真懂」:
一開始靠模仿、靠AI沒關係,但要有機制(老師、課程設計)去幫助他們反思、深入、結構化。
否則,就會變成停在表面、缺乏深度的假學習文化。
面對AI來襲,教育需要設計出一個「從假會到真會」的階梯;因為光靠學生自己練習「解決問題」很難做到,尤其是基礎弱勢的學生。
那麼,老師的角色是什麼?
老師要告訴學生:「我知道你一開始會靠AI、會模仿,但接下來我要逼你深入、要你問更好的問題、要你拆解過程。」
如果沒有這個「引導設計」,「假會」只會變成「學習終點站」。
我的想法是:或許可以用一種方法,來帶學生用AI做專題。
老師先挑一本合適的書(不太難、議題有趣、結構清楚)、設計導讀問題,引導學生閱讀。
然後,學生從那本書出發,產生一個專題的題目;
要求學生在專題報告中,標出哪些部分是用AI協助的、哪些是自己寫的;也就是說,學生要解釋自己如何使用AI。
或許,這樣會少幾個「假會」的學生。
不過,說到底,這還是高成本的教育。
但是,有什麼教育是便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