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題反映社會關注:勞動議題進入教育現場
今年國中教育會考社會科試題中,出現兩題關於勞動議題的考題,一題談女性勞動參與率的提升,一題則聚焦於勞資爭議中,法律如何保障勞工面對雇主的權力不對等。如果學校的考試已經開始重視勞動正義與社會公平,我們在家庭裡,又和孩子談過這些事嗎?
答案背後的社會現實:學習不只是選擇題
會考不是單純的知識測驗,更是價值觀與社會觀察的縮影。當孩子在選擇題中看見「工會」、「勞動參與率」、「勞動條件」等字眼時,這不僅是公民課本的內容,更是一扇理解現實社會的窗口。我們不能讓孩子只學會圈答案,卻忽略了答案背後的人與生活。
勞資問題其實就在你我之間
勞資關係看似遙遠,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本身可能就是勞工,也可能曾經歷工時過長、薪資不公或無預警解雇等狀況。但在傳統觀念裡,工作被視為責任、忍耐與穩定,關於權益、協商甚至「工會」這樣的字眼,往往被忽略甚至誤解。
為什麼要有工會?因為集體才有力量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需要組織工會?
因為在現實中,單一勞工難以與雇主對等協商,而工會正是讓集體聲音被聽見的方式。在台灣,像是臺鐵工會、醫護工會、教師工會,都是為了改善制度、捍衛基本勞動條件而成立工會代表所有會員與雇主進行集體協商,避免單一勞工孤立無援,成為法律保障之外一層關鍵的守護力量。怎麼和孩子談工會?用生活語言說公平
這些觀念其實不難,也不需要艱澀的法條來解釋。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說:
「在工作場所,每個人都很努力,但有時候,一個人如果遇到不公平的對待,很難自己解決。工會就像是一個團隊,大家一起站出來,讓老闆聽見我們的聲音。當有人受委屈,工會可以幫忙說話、爭取合理的待遇,這樣大家才不會被忽略,也能讓工作變得更公平、更安全。」
勞動教育是生活常識,不是激進思想
勞動教育不是激進思潮,而是一種生活常識與社會素養的養成。我們可以舉家人工作的例子,聊聊他們曾經遇過的不公平、如何面對,甚至邀請孩子一起思考:「未來你工作時,會希望有什麼樣的保障?」
教育與家庭共同承擔公民養成的責任
當教育開始透過會考傳達公民素養的核心價值,家庭也該成為社會教育的起點。與其讓孩子將勞動議題視為陌生考題,不如讓他們從生活中理解「工作值得尊重」、「權益需要維護」,而「團結」是改變的重要力量。
考試之外的教育:培養責任感與正義感
在考場上,孩子回答的是選擇題;在生活裡,他們學會的,是如何成為有責任感與正義感的未來公民。
而這,正是我們能給他們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