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績效管理的核心不是打分數,而是促進責任與對話 20250608 08:30-12:30
課程開場,老師點出一個常見的迷思:許多企業把績效管理簡化為績效評分與績效面談,但那只是表象。真正的績效管理,是關於如何「讓人變好」、如何協助員工成長與負責。
老師提出三個核心觀念:
- 績效管理應該是日常的,不是年底才來一次的面談。
- 回饋要即時、有結構,而非模糊的感覺與批評。
- 績效制度的目標是創造責任文化,而不是製造壓力文化。
貳、COIN 回饋模型(由學姊補充)
本課程中,一位學姊分享了她實務工作中常用的「COIN」回饋模型,對實務管理非常有啟發:
- C(Context)情境:明確指出事件發生的時間與背景
- O(Observation)觀察:只談具體行為,不評論人格
- I(Impact)影響:說明這個行為對團隊、專案、他人造成的結果
- N(Next Step)下一步:提出可行的改善或具體行動建議
這四步驟能有效提升回饋的接受度與可行性,是建立開放對話與責任感文化的重要工具。
參、從微軟改革談組織文化與績效制度的連動
老師深入介紹微軟在 Satya Nadella 接掌執行長後的重大文化改革,顯示出制度與文化之間的緊密連動關係。
過去微軟的問題:
- 強調內部競爭、分級評鑑制度,導致員工傾向保守、不敢創新
- 各部門間缺乏協作,推卸責任文化盛行
- 與顧客脫節,產品無法真正貼近使用者需求
Nadella 的改革重點:
- 取消分級評鑑制度:讓績效不再是內部競爭的工具,減少創新阻力
- 強調顧客至上:高階主管必須親訪客戶、理解使用者工作脈絡與困境
- 鼓勵失敗與學習:主管需公開承認錯誤,以行為示範包容失敗
- 建立跨部門協作文化:解構部門牆,促進資訊與資源的共享
- 推動多元與包容:從性別平權開始,逐步建立多元價值觀
肆、成長型思維 vs 固定型思維:文化的深層邏輯
老師引用 Carol Dweck 的「心態致勝」理論,將組織文化的根本動力分為兩種思維模型:
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
- 相信能力是天生、固定的
- 避免挑戰、害怕失敗,認為錯誤等於無能
- 拒絕他人回饋,因為會威脅自我形象
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 相信能力可透過學習與努力培養
- 擁抱挑戰,將失敗視為學習機會
- 樂於接受回饋,視為強化能力的資訊
成長思維不僅是一種個人態度,更是組織能否持續進化的關鍵文化基礎。
伍、文化塑造三層次:從信念到制度到人造物
老師借用 Edgar Schein 的「組織文化三層次」模型,解析文化的深層構成:
- 基本假設與信念:無意識的信仰系統,如「人是可以被培養的」
- 價值觀與哲學:例如顧客至上、團隊協作、包容失敗等
- 具體表徵(人造物):制度設計、語言、服裝、辦公室設計、故事與象徵物
例如:
- 微軟電梯裡張貼多元文化標語
- 餐廳牆上展示協作行為準則
- 策略會議邀請客戶直接參與、團隊至現場觀摩
這些不只是形式,而是文化轉型落地的重要工具。
陸、從董事會決策到領導實踐:推動文化的關鍵推手
Nadella 並非一人之力完成改革。他重組高階領導團隊,排除無法認同新文化的人才,打造與他理念一致的核心圈。他用謙遜與透明取代過往微軟的傲慢風格,以榜樣領導推動文化塑造。
此外,他公開承認錯誤,例如在回應性別薪資問題時發言不當,隨即道歉並調整制度,以具體行動重建員工信任。
柒、Kevin’s Reflection:從制度走向文化,從管理走向啟發
這堂課讓我深深體會,真正的策略人才管理,不是靠 KPI 表格來推動,而是靠一種信念、一種對人的期待與相信。
如果企業只講「結果」,員工只會想「怎麼不被扣分」。但如果企業強調「成長」,人才才會願意試錯、學習與合作。
文化不能靠口號,而要靠行為、制度與故事一起堆疊出來。最終,人才制度的成敗,不只看員工有沒有達標,更要看他們有沒有願意變好、有沒有被看見、有沒有空間可以發揮。
這也是我未來希望在團隊中能實踐的管理價值。
📌 若你對企業文化、組織發展或策略管理有興趣,歡迎留言交流或分享這篇筆記給你關心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