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陣子在Threads上有個關於出版翻譯用語的戰場。
尖端代理的《交錯之吻》(ちぐはぐなキス),有一句角色台詞寫成「小賣部」,被部份台灣讀者認為是譯者使用了「支語」,罔顧台灣本地的用語和讀者文化習慣。台灣人更常使用的是「福利社」或「合作社」。
(尖端親上火線回覆,責任編輯有去查教育部辭典,確認有收「小賣部」,所以才尊重、保留了譯者的用法。)
但這樣的評論引起部份香港讀者的不悅,認為香港人也有使用「小賣部」這個詞,台灣人把自己不熟、非台灣慣用語的語詞都稱為「支語」,是否反應過激、有歧視之嫌。
又,如果台灣出版社拿到的是「繁體中文版權」而非「台灣版」,那憑什麼可以不顧香港讀者的需求?寫「福利社」或「合作社」根本只有台灣人才看得懂。罵著罵著,甚至連「台灣出版社比較財大氣粗」都說出口了XD
這件事情,雖然我看起來真的覺得很奧妙,尤其是台灣出版社拿到繁體中文版權,卻要被批評沒有遷就其他繁中地區的語言習慣做翻譯,簡直太過莫名又荒唐。不是台灣出版社財大氣粗,而是在台灣出版,本來就要因應台灣主要讀者的習慣來思考。但這波爭論,其實也突顯了幾個值得討論的現象:
一、華文出版市場與地緣政治問題
台灣作為出版自由度最高、內容最豐富的華文市場,一直以來都是香港、馬華地區華文圖書的供給來源。但受到中國地緣政治的影響,不僅是實體出版,就連網路上的言論自由都多少受到緊縮。在這樣的情勢之下,台灣出版市場和香港、華文地區的連結,比過往更為緊密。香港讀者對台灣出版的依賴可能變得更重。地緣政治因素對內容生產和流通的影響持續擴大。
二、支語焦慮
同樣是在地緣政治的脈絡下,中國當代語言文化入侵的速度和力道,對台灣的影響越來越大。台灣讀者近年來對本地語言使用的敏感度變高許多,就對抗中國用語無限侵入的意義而言,這絕對是好事。
具體而言,不只是網路上展開許多討論(和支語警察的活躍),更多讀者對某些簡轉繁的出版品直接保留中國用語的作法,也一直有在閱讀社群中表達不滿。身為編輯,此時應該更深刻地體認到校對和本地用語的調整工作到底有多重要了。
但在這之前,我們是否真的有把自己的本土用語搞清楚?很多關於支語的討論是把某些罕用的華文書面語拿出來當支語在打,結果反而引來反效果,著實可惜。
語言的流動和變化很快速,不同世代對外來語的接收和內化程度,落差也很大。假如要認真對抗中國用語,我們自己要更積極做準備。沒有把握就多查多問。
要注意,教育部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也有收錄中國常用語彙。台灣用語要查「簡編本」。另外有兩個好用的網站可以參考:
三、台灣優先,語境的適用性
以「小賣部-福利社」這一題來說,其實非常微妙。因為在台灣也已經不是所有學校都有「福利社」(目前倒閉消失將近一半)。而且「福利社」這個名字,其實是從國民黨來台灣之後,為了服務待遇較低的軍公教所設立的專屬購物中心作為「福利」而來的。它其實不是一般的純商業單位。
換言之,「福利社/合作社」是一個專屬於台灣幾個世代的學校經驗才會知道的用語。日後它也會慢慢走入歷史。如果選用這個詞,要應對的讀者群其實非常明顯。
但前面說到,台灣出版社優先「因應台灣主要讀者的習慣」絕對有正當性,而且這波爭論也表示讀者就是「福利社」世代的人。如果是這種很特殊的狀況,寫「福利社」再加個小小註解,也許可以解決雙邊的需求。
有些漫畫中會因應語文翻譯的必要性加一點註解。但如果加太多,恐怕也會影響閱讀。在繁體中文複雜的閱讀市場和政治情勢當中,雙方讀者如果能對想守護自己語文的努力和焦慮有多一點了解和共鳴,才有機會討論怎樣共享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