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諮商中,我常會遇到這樣困惑的個案,他們或許會說:
「我讓自己看起來很有自信,可是內心其實很空虛,甚至充滿不安。」或是「我不知道這樣說是不是我自我感覺良好?說完覺得好尷尬。」
這種內外不一的感受,往往源於對「自信」與「自我感覺良好」這兩種狀態的混淆。
尤其在華人文化中,「自我感覺良好」這句話,彷彿帶著一絲貶義——暗示著一種對自己過度膨脹、不自量力,甚至「自以為是」的傾向。自信:一種深植於內在的穩定感
真正的自信,是一種對自身價值與能力的穩定信任。
它並非曇花一現的「我很棒」的情緒,更不是依賴外在成就堆砌的表象,而是一種深層且穩固的心理狀態;這種自信,讓人在面對挑戰、遭遇失敗或接受批評時,依然能夠堅定地相信:
- 「我可以從經驗中學習與成長。」
- 「我作為一個人,本身就值得被尊重和被愛。」
- 「我具備處理困難、應對變化的能力。」
擁有這種自信的人,能夠允許自己面對不完美,坦然承認自己的脆弱,甚至可以自在地說出「我不知道」或「我需要幫助」,而不覺得這些展現會讓自己變得不夠好。
他們的價值感不會因為一時的失誤或他人的評價而輕易動搖。
「自我感覺良好」:糖衣包裝下的脆弱與抗拒
相較之下,日常語言中帶有貶義色彩的「自我感覺良好」,指的是一個人即便客觀條件或行為表現並不明顯突出,卻對自己有過高的評價,並對這樣的自我感到高度滿意;這種看似「良好」的感覺,實則往往與現實脫節。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狀態可能隱藏著更深層的心理機制:
- 防衛機轉的表現:
有些人會用看似「過度自信」的樣貌,來掩飾內在的不安、焦慮或低自尊。這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我保護機制,透過膨脹自我來抵擋潛在的威脅。表面上他們可能表現得氣勢凌人、無懈可擊,但實際上內在卻極為脆弱,無法承受哪怕是最溫和的批評。 - 自我評價系統不成熟:
當一個人的自我評價系統缺乏彈性與現實感,無法真實看見自己的限制或缺點,並且對他人的回饋(尤其是負面回饋)抱持著抗拒與否認時,這種「良好感覺」就變成了一道阻礙成長的牆。它讓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難以從經驗中學習,最終可能導致人際關係的疏離與個人發展的停滯。 - 脆弱自尊的補償:
當一個人內在存在很深層的「不被接納感」或「不夠好」的焦慮時,他們可能會傾向於過度理想化自己,甚至在行為上顯得「自以為是」。這其實是在試圖透過一種外顯的優越感,來彌補和掩飾內在「我其實很怕不夠好」的深層焦慮。這種看似強大的外殼,實則是為了保護一個極其脆弱的核心。
讓自信長在心裡,而不是臉上
總結來說,自信是面對真實自我的力量;而「自我感覺良好」如果只是用來包裹與否認真實自我的糖衣,反而會讓人卡在防衛與逃避的循環中,失去調整與學習的機會。
以下是一個簡單的對照表,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辨別這兩者:

反思小練習:
為更深層覺察自己的狀態,不妨花點時間問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 我的自信,是主要建立在外在表現(例如成績、工作成就、他人的讚美)與他人評價上,還是來自於內在對自身價值的穩定信任?
- 當我被批評、否定,或遭遇失敗時,我是否能穩住自己的情緒,不至於全面崩潰或立刻陷入自我否定?
- 我是否允許自己有不完美、有缺點,即使如此,我依然能感覺到自己是值得被愛與被尊重的?
💬 結語:
真正的自信,並不需要時時閃耀奪目,更不需要靠外在的掌聲來證明。
它是一種內在的光芒,即使身處黑暗或低谷,也能相信自己的價值與韌性;它不浮誇、不炫目,卻深深扎根於一種穩定的信念:「我可以」——我可以面對、我可以學習、我可以成長。
如果你也曾感到自己的價值需要不斷透過外在的肯定來維持,或者經常需要讓自己「看起來很棒」才能感到安心,那麼,或許這是個機會,讓自己停下來問問:
你願不願意從不斷討好與偽裝的模式中走出來,開始練習與培養那份真正屬於你、根植於內心的自信呢? 這條路或許需要勇氣與時間,但最終會帶給你前所未有的自由與安定。
/A healing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