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一、英語不是語言,是考試科目
在我成長的年代,學英文是一件很「學術」的事。從國中開始,英文就被當成一門重要的升學科目。老師教我們的是文法規則、句型結構、動詞變化,還有句子的「正確用法」。那是一種邏輯訓練,也是一場無止盡的填鴨式學習。學校、補習班、參考書,全都圍繞著「考試」這個核心目標來設計。
誰背得多、誰寫得對、誰可以在模擬考中拿到高分,就是「英文好」。而「英文好」的結果,是能考上好學校、有更多升學機會。
但弔詭的是,我們這一代人,從國中、高中、甚至念到大學,學了十幾二十年的英文,真正能講、能聽的人卻不多。大家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可能不錯,但一遇到外國人,反而變得結結巴巴,甚至完全不敢開口。彷彿我們學的「英語」,是一種「紙上語言」,而不是能夠活在生活裡的「工具」。
二、只要敢講,就能進外商
也正因如此,當90年代外商公司開始進駐台灣時,那些願意講幾句英文的人,立刻脫穎而出。
我身邊有些朋友,他們的英文其實沒有多流利,但至少敢說、不怕錯。一開口可以用英文自我介紹,能接幾通英語電話、處理一些簡單對話,就能進外商公司,當客服、總機、行政助理,甚至有些人一路升上中階主管。
那個時候,外商公司的待遇普遍比本土企業高得多。加上語言津貼、外派獎金,讓不少本來只能在國內企業當基層職員的人,憑著一點語言勇氣,實現了薪資躍升。
我甚至見過這樣的場景:在本土公司當主管、每天操心報表的某位經理,薪水還比不上在外商公司當客服的朋友。這讓人忍不住思考:語言到底是能力,還是資本?它似乎成了一種「文化資產」,可以在某些時刻,為一個人打開階級流動的通道。
三、英語能力與社會階級的交織
在那個時代,英語能力常被視為一種「現代性」的象徵。
不管是去高級餐廳、星巴克,還是出國旅遊、進外商公司,會說英文就是一種與世界接軌的姿態。而這種姿態,不只是能力,更是一種文化資本的展現。
許多家長知道這點,因此從孩子小學起就送去英語補習班、雙語幼兒園、外師家教班,目的是希望孩子未來「不輸人」,能在國際舞台上多一點競爭力。
但事實上,能夠持續投入這種語言教育資源的家庭,往往本身就屬於中產以上階層。語言教育因此成為一種「投資商品」,而非人人平等可得的教育資源。
英語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複製階級差距的隱形工具。
四、學校教育的慢轉彎:從讀到說
到了2000年後,隨著台灣教育理念的變革與全球化影響,學校教育開始慢慢「轉彎」。
國小開始設立英文課,許多縣市推動英語教學向下延伸到小一、幼兒園。老師們接受師資再訓,試著擺脫傳統文法導向的教學方式,轉向「溝通式教學」。課本設計也越來越貼近生活,例如教學生如何點餐、問路、買東西等等。
我曾經參加一場親戚小孩的學校英文表演,看到小朋友用簡單的英文演戲,模仿在機場過海關的場景,雖然發音不標準,語法也不完全正確,但那份敢講、敢演的勇氣,卻讓我深受感動。
因為我知道,在我們那一代,連開口講英文都是壓力,更別說站上台表演。
這些小孩子的英語能力,也許還不足以應對複雜的對話,但他們的學習方式,已經不再是把語言當作知識來考,而是當作工具來用。這個變化,也許才是真正影響一個世代的起點。
五、補習班的變臉:從題海到口語
台灣的補教業素來靈活敏銳,哪裡有市場趨勢,哪裡就有課程設計。
過去的英文補習班主打的是「文法解題」、「會考總複習」、「模擬試題講解」,家長與學生的期待也集中在考高分上。但到了近十年,補習班開始轉型:開設情境式會話班、英文戲劇班、外師對話班,甚至推出「自然發音」、「兒童英語演講」等主題課程。
補習班不再只強調「背單字、做考卷」,而是教孩子如何說出句子、表達情緒、用英文講故事。
這其實也回應了全球語言學界的趨勢——語言學習的目標不應該是「完美」,而是「流暢與互動」。只要能順利表達,就算有點文法錯誤也沒關係,重點是你有沒有「溝通力」。
六、AI來了,英文還需要學嗎?
進入AI時代,英文教育面臨一個全新的挑戰:翻譯軟體太方便了。
用手機拍一下標誌、輸入一句話,馬上就有中英對照。不只翻譯,還能語音轉文字、即時口譯。很多年輕人因此開始懷疑:「學那麼久的英文,未來還有用嗎?」
這其實是合理的質疑。當科技已經能取代基本溝通需求,語言學習的必要性確實需要重新定位。
但我認為,語言從來不只是為了「翻譯」。會說一種語言,代表你有能力理解那個文化、接觸那個世界、展現自我思考的方式。AI可以幫你把話「翻」過去,但無法幫你建立關係、取得信任、說服對方。
未來的語言學習,也許重點不再是文法與背誦,而是「表達」、「創造」、「說故事」。你能不能用一種語言,說出自己的人生觀,才是關鍵。
七、結語:語言是橋樑,不是標籤
走過這幾十年,我重新認識了語言的本質。
語言不是一場考試,也不是一張證書,更不是誰比誰高尚的標籤。它是一道橋樑,一種讓我們跨出熟悉領域、通向更大世界的方式。
我們那一代人,用死背的方式走過語言的學習過程,付出了很多,卻沒能走出應有的廣度。下一代,正在試著走不同的路,也許有更多錯誤、有更多不完美,但至少他們開始用語言去「活出自己」。
我相信,這樣的教育改革,也許無法馬上看到成果,但它改變的是一整個世代的眼界與可能性。
語言的力量,不是讓你變得「高分」,而是讓你變得「有選擇」。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按愛心、留言分享
你在學英文的路上,也有類似的挫折或體悟嗎?
歡迎一起聊聊你的故事,也讓更多人看見台灣語言教育的真實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