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續上回。
而以上總合起來的結論即是:一、人的記憶可以假設是以光子訊息儲於全身細胞之中,並視各種需要進行訊號疊加與調變,在體內以光纖經絡傳輸。
而傳向體外時,如無意念驅動,則以無組織的細微光子與周遭環境互動,若有某種意念產生,則引導光子進行規律的條理化輸出,傳達欲表示的訊息。
二、若以情緒來說,當外在有任何刺激出現時,大腦附近經絡光纖的接收器首先收到光子載波,大腦邊緣系統跟著被啟動,和大腦細胞記憶體的光子訊息比對後,便依記憶體程式模組,即依過往應對經驗產生相對應的化學信號,使大腦皮質在進行理性運作前,情緒便督促全身的細胞社群做出反應,為當前狀況做出第一時間的確定情勢之判斷。
根據光電效應(Photoelectric Effect),低頻或高頻光束照射金屬會釋放光電子[88],而大腦自體本來便會產生生物電,腦電圖便是根據微量生物電繪製。
所以可以合理假設生物光或某些外來光照射生物體後,可釋放微量電能,干涉腦放電狀態,進而影響腦功能。
如癲癇症被測得是腦部異常過度放電所導致的腦功能失調,而原因則包含了光刺激。[89]
而隨著後續訊號交換的增加,因邊緣系統而加快運轉的理性逐漸有了結論,此刻便會釋放解除或調和的化學信號,使細胞社群回到各自原本的狀態中,或強化原有化學信號之強度,使其符合實際情況。
三、因內在早有引發這些情緒的資訊存在,例如早存在於細胞中的光子訊息,所以新的刺激只是接觸到那些原本就有問題但潛藏在深處的資訊。
例如某些不好的訊息以被壓抑在潛意識的隱性記憶形式存於身體某處的細胞中,在某次心理治療的催眠療法或自由聯想的實施下被誘出。
但生物光的訊息交流是持續發生在生物之間的,無論有覺知或沒有覺知。
這也表示,這些會引發情緒的內藏訊息可能並非源自於我們本身的細胞社群,而是長期以來儲存於我們生活環境與自然生態中的訊息,在某些我們難以覺察的狀態中與我們進行了資訊交流,而存於我們體內。
外來刺激與這些內藏資訊接觸後,因有所呼應,促使相關情緒發生,可能以此堆疊提升浮力,也可能以此情緒吸引深藏的訊息浮出,或者以此對內在空間進行高密度加壓使相關資訊被逼迫而出。
不管如何,這些訊息都會出現在我們的意識空間中而被發現,使這些訊息有機會得到處理。
所以,我們支援第二種情況。
情緒像是雷達[90];外在刺激如射入體內的電磁波,與那些內藏訊息有所呼應,使我們可以探測自己內在的狀態,瞭解自己。
接著,可對人的情緒處境作個小結了。
以上面討論的來看,對人的情緒產生影響的,是來自外在的訊息,但那些外在的訊息之所以可刺激情緒的產生,是因為內在早有可以被刺激的訊息,而這些訊息可能源自古老的基因,也可能源自於細胞社群的合作、還可能因為外在可覺知或不可覺知的訊息。
此外,除了那些生物光的訊息外,人的感官知覺還可感受物質世界的種種訊息,可能借著液體、氣體、聲波、電磁、物理接觸的生理感受,或觀看各種聲光效果與藝術品而得到的光波折射訊號等。
還有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植物等生命體的知覺接觸訊息等。
人類與這些來自生物或物質的資訊持續交流作用,並將各種資訊儲存於全身細胞中,各形成所謂的意識資訊總量、前意識資訊總量、個人潛意識資訊總量、下意識資訊總量等,以及儲存的範圍更大,比自己有覺知的需要量更大的集體潛意識總量、社會潛意識總量等。
這些海量訊息各存於各自的意識空間中,如同計算機程式存於各種類型記憶體中,各自有各自的用途,除輔助人體機能運作外,更內藏比人類所知的潛能更巨大的未知可能。
縮小範圍來看,也可說,這些資訊形成了記憶、習慣與難以覺察到的內隱習慣,及遺傳信息。
而人的情緒便是處於這些記憶、刺激、習慣、遺傳訊息所組成的世界當中。
但人類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
除了個體本身訊息外,還有一整個巨大的地球生態圈的訊息。
也可說,是地球生態圈這些難以估計的海量訊息的交互作用,組成了人的情緒所處的環境。
所以,人的情緒是處於「生態資訊界」當中。
也就是如此,在情緒雷達的偵測下,才有足以促成靈性體驗的內藏資訊得以在可感知的意識空間中浮現,成為一份智慧的領悟之可能。
[注釋]=================
[88]維琪百科“光電效應” (D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89%E7%94%B5%E6%95%88%E5%BA%94.2014.09.16
[89]維琪百科“癲癇” (D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9%AB%E7%97%AB.2014.09.16
[90]維琪百科“雷達” (D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B7%E8%BE%BE.201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