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人之情緒處境
靈性體驗來自個人經驗的事物所觸發,那份感受是經由感官引起的;感官是人類生理機制對外接收訊息的受器,訊息的接收經儲存處理後對生理機制產生刺激,並根據各種需要形成對外反應與內在升發的覺知。
而這內在升發的覺知就形成某種情緒,也促成某種感受,包括被稱靈性體驗的感受;情緒的發生則有賴人類生理機制的運作,任何感官接收的些微落差,在體內整合升發的感受都不會相同,譬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酸甜苦辣,各有所好」。在6.2中,我們談到靈性急症,說到此症可能被情緒壓力、身體勞累、疾病、意外、強烈的性經驗、生產、迷幻藥,或各種靜坐的做法所引發。
這時看來,可發現這些誘發因素確實皆有產生某種情緒之可能。
不過,光只產生情緒,導致感受發生,無法說明諸多智慧的誕生,這即是說,當事者在靈性體驗時,必有注意到些什麼浮現在意識裡,並經由情緒的記憶強化功能轉化成可以永久儲存於記憶中的經驗,使身體與大腦同步錄下這份感受經歷[77],讓當事者的理性有了一般人記憶體中的知識所沒有的思考依據。
意識,上文以「空間」論。
所謂「意識到」些什麼,本文視為在意識這個空間浮現些什麼而能被覺知。
意識,依佛洛伊德的分類,分作意識、前意識、潛意識[78];榮格則分作意識、個人潛意識、集體潛意識[79];弗洛姆在佛洛伊德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社會潛意識[80];其他還有下意識與無意識等。
這裡,先確認在本研究所意指的意涵。
意:指意念、意志、意向、意往。心理功能的指向表示,含控制、檢查與選擇之內涵。
識:藉可覺察或不可覺察之感官知覺輸入後,經整理歸類推論或不經處理之各種資訊記憶套組或零散記憶之總稱。
意識:經意念驅動含控制、檢查與選擇之心理功能,去藉可覺察或不可覺察感官之知覺輸入後,已經整理歸類推論或不經處理,並已儲存在心理空間中的各種資訊記憶套組或零散記憶,進行再次控制、檢查與選擇之動作或者不動作的心理歷程之狀態。
若依性質可分類為:
(1)名詞:一般意識、意識心智、夢意識、潛意識、集體潛意識、社會潛意識等。
(2)動詞:意識到、有意識、無意識到、模糊意識到等。
(3)功能:選擇意識、檢查意識、控制意識。
(4)狀態:清醒態意識、睡眠態意識、催眠態意識、無知覺態意識、幻覺態意識等。
(5)空間:意識空間、下意識空間、前意識空間、潛意識空間、集體潛意識空間、社會潛意識空間、身體意識空間、超意識空間等。
根據我們的使用習慣上認為,在本研究中,意識的名詞特質、動詞特質、功能特質、狀態特質、空間特質宜分開使用。
以下接續情緒的討論內容:
感官接收訊息,訊息儲存後會與原有的內存檔案進行整合處理後再輸出——
可能經過比對後進行歸類,並觸發某元件的運作,如得到快樂資訊而產生愉快,引發臉部微笑;
也可能經過推理後重新排序得出某種結論而觸發系統功能,如經過思考推敲後某個靈感產生,進而令內分泌系統產生多巴胺得到採取行動的動力;
或是某種訊息進入後,補足長期運算與資訊連結所缺的關鍵,一瞬間產生越級性的資訊重整及效能提高,令系統整體進化至另一層次的決策系統。
這種狀態便很接近我們前文中的靈性體驗。
但也可能與原有資訊產生排斥,或誘發系統內藏的病毒碼,又或侵入系統防護漏洞中,癱瘓了整個系統,致使其他元件發生錯亂或靜止。
這時,我們的意識空間當中就會浮現各式各樣讓我們難受的資訊。
而這些資訊的出現,很多都有對應的情緒產生。
到這裡,我們有個疑問:
是浮現在意識空間中的資訊導致情緒的產生?還是因情緒而使資訊浮現?
第一種情況,情緒是禮物,也是干擾物,是資訊衍生的美妙感受,但也有因資訊而產生的苦惱焦慮。在這份基礎上,就能理解為什麼某些宗教一心想要追求遠離苦痛,於是便主張要清空思緒。
第二種情況,情緒則像是雷達,因內在早有觸發這些情緒的資訊存在,新的刺激只是接觸到那些原本就有問題但潛藏在深處的資訊,進而誘發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促使相關情緒反應發生,使原本藏在前意識空間或更深的潛意識空間當中的訊息自深處中得到浮力,浮現於意識空間中,使這些藏在深處的訊息有機會得到處理(如掃毒程式)。
我們是肯定第二種情況的。
其理由如下:
下回待續。
[注釋]=================
[77]狄倫‧伊文斯(Dylan Evans).情感來自演化?--看科學家如何發現情感的秘密(M)臺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2005.01.p109-p114
[78]熊哲宏.心靈深處的王國--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M).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0.11.p85-p87
[79]車文博.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M)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0.11.p124
[80]郭永玉.孤立無援的現代人--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M).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0.11.p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