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晚上,小涵坐在電腦前,看著主管剛寄來的簡報回饋,眼淚差點掉下來。
「這份提案邏輯有點跳躍,下週前請重新調整。」
她不只難過,更氣自己怎麼又沒處理好。腦海裡迅速浮現一句熟悉的話:「我怎麼又搞砸了?我真的不行。」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時刻。自責的聲音,總在你最需要撐住的時候出現,把你打得更低、更碎。

自責不是偶然,而是被「內建」的反應劇本
自責不是因為你真的做錯什麼,而是你「學會」了這樣對待自己。這些內在聲音像一套自動回放的劇本,一有壓力、一遇批評,就自動上演。
這些劇本,長期看會讓人內耗、懷疑自己、甚至停滯不前。為了幫助你辨識這些模式,我們整理出一個簡單又精準的模型——CRUSHED:七種最常見的自責類型。
CRUSHED:七種自責劇本,你中了幾項?
C – Competence(能力自責)
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聰明、不夠快。
「為什麼我總是跟不上?別人早就完成了。」
R – Responsibility(過度責任)
凡事都覺得是自己的錯,連別人的錯也往身上攬。
「如果我再早提醒一下,這件事就不會發生了。」
U – Unworthy(價值否定)
總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欣賞或信任。
「他們只是不好意思批評我吧,我哪有那麼好。」
S – Social Pleasing(過度取悅)
怕得罪人,總想讓每個人都滿意。
「剛剛我講話是不是太衝?會不會讓他不高興?」
H – Hesitation(拖延與無力)
知道該做什麼卻做不下去,然後責怪自己的軟弱。
「怎麼又拖延了?我真的很沒用。」
E – Emotion-denial(情緒壓抑)
覺得情緒是不該有的東西,不許自己有脆弱或煩躁。
「我這樣情緒化,怎麼會有人願意相信我?」
D – Demanding(完美強迫)
對自己永遠不滿,任何瑕疵都無法容忍。
「不能有錯,這樣不夠好,還得再修。」
自責不是成長,是消耗
你以為自責會讓你進步,但它往往只會讓你停下腳步。
責怪自己不是責任感,而是一種逃避——逃避真實行動,也逃避面對失敗的可能。
真正讓人成長的,是自我理解與承擔,而不是自我否定。
試著問自己:「我可以怎麼幫助自己?」
與其問「我哪裡做錯了?怎麼又搞砸?」
不如這樣問:「我現在需要什麼幫助?我可以怎麼陪伴自己走出來?」
這不是讓自己躺平,而是換一種方式,把力量留在自己身上。
你可以練習用以下三步走出自責:
- 命名你的劇本:我現在是用哪種方式在怪自己?(用 CRUSHED 找出來)
- 看見背後的需求:我責怪自己,其實是在害怕什麼?想要什麼?
- 提供新回應:我能不能試試看,改說一句對自己更溫柔也更有力的話?
自我接納,不是放過自己,而是和自己站在同一邊
你可以做得更好沒錯,但那不代表你現在很糟。
你可以負責,但不需要用責備換取責任感。 你可以有標準,但也可以允許自己在過程中學習和犯錯。
當你越來越願意理解自己,就越有能力改變自己。
自我接納,不是脫責,而是承擔的前提。
結語:讓 CRUSHED 成為你翻轉的起點
CRUSHED 模型不是貼標籤的工具,而是照見自己的鏡子。
每一次自責的出現,都在提醒你:你內在有些重要的聲音,正需要被傾聽、被安放。
你不必從此不再自責;
你只需要學會,在自責來臨時,不再跟著它走,而是和自己站在一起,說一句——
「這次我有點累、有點慌,但我還在學習,我不放棄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