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析《被討厭的勇氣》:擺脫「他人的課題」活出真正自由的人生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嫌われる勇気:自己啓発の源流「アドラー」の教え)是一本由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合著的哲學對話錄。這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個體心理學」核心思想,透過一位青年與一位哲學家之間的反覆詰問與辯證,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本書的核心主旨,在於鼓勵人們擺脫過去的束縛、他人的評價,以及對未來的焦慮,勇敢地活在當下,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它提出了一系列顛覆傳統觀念的思考方式,旨在幫助讀者建立更健康、更自主的人生觀。
核心思想拆解:阿德勒心理學的精髓
1. 目的論:你的人生是你自己選擇的
《被討厭的勇氣》最引人注目的觀點之一,就是它堅決地主張目的論,而非一般的「原因論」。傳統觀念認為,我們的現在是由過去的經歷(例如童年創傷)所決定的。然而,阿德勒心理學則認為:- 所有不幸都是自己「選擇」的。 這並非指責受害者,而是強調我們不是被過去所驅動,而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而選擇了當下的狀態。例如,你不是因為自卑所以無法成功,而是「為了不成功」而選擇自卑(因為不成功可以逃避責任)。
- 你可以改變自己。 既然你現在的狀態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那麼你也有能力去重新選擇,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2. 課題分離:誰的課題,誰負責?
這是書中另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也是許多人感到茅塞頓開的關鍵。課題分離 指的是清楚區分「這是誰的課題?」
- 區分自己的課題與他人的課題。 你的煩惱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干涉了他人的課題,或者被他人干涉了自己的課題。例如,孩子讀不讀書是孩子的課題,你無法強迫;而你如何與孩子相處,則是你的課題。
- 不為他人的評價所困。 當你將「被他人討厭」視為你的課題時,你就被他人的目光所束縛。然而,如何看待你、是否討厭你,是「他人的課題」。當你認識到這一點,你就能夠擺脫對他人評價的恐懼,勇敢地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
- 勇於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的書名正是源於此。當你將他人的評價視為他人的課題時,你就能夠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不再刻意迎合他人,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
3. 共同體感覺:貢獻感帶來幸福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類的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而解決人際關係問題的關鍵,在於建立 「共同體感覺」。
- 我是共同體的一份子。 認識到自己屬於更大的共同體(家庭、公司、社會、甚至宇宙),並且對這個共同體有所貢獻,是獲得幸福感的來源。
- 從「我」到「我們」。 當你將焦點從「我能得到什麼」轉移到「我能為共同體做什麼」時,你的世界觀會隨之改變。
- 貢獻感而非被認同需求。 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對他人有用」的貢獻感,而不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和讚賞。如果你只是為了被認同而活,你的人生將永遠被他人綁架。
4. 活在當下: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剎那」
書中強調,人生沒有所謂的「起點」或「終點」,而是由一個個獨立的「剎那」所組成。
- 不再為過去所困,不為未來所憂。 過去的經歷無法改變,未來的結果無法預知。唯一能把握的,只有當下。
- 認真活在每個瞬間。 只要認真、專注地活好每一個「當下」,你的人生自然會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而不是一個需要達成的目標。
《被討厭的勇氣》帶來的啟發
- 重新審視你的人生問題: 它促使你反思,你的痛苦是否真的來自於過去,還是你為了某種目的而選擇了這種痛苦?
- 獲得人際關係的自由: 透過課題分離,你可以不再為人際關係中的摩擦和評價所困擾,建立更健康的人際界線。
- 建立自主的人生觀: 你將不再被他人的期待所左右,勇敢地走自己的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 找到幸福的真正意義: 幸福不是被動地獲得認同,而是主動地貢獻和回饋。
誰應該讀這本書?
這本書適合所有對以下議題感到困惑的人:
- 總是感到人際關係壓力大,在意他人的看法。
- 對過去的經歷耿耿於懷,無法釋懷。
- 感到自卑,缺乏自信。
- 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 希望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幸福。
總而言之,《被討厭的勇氣》不是一本提供簡單答案的工具書,而是一本引導你進行深度自我反思的哲學著作。它或許會讓你感到不適,因為它挑戰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但如果能夠真正理解並實踐書中的思想,你的人生將會迎來巨大的轉變,擁有活出真正自由的「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