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待競爭力的,但我就以我自己的觀點來切入好了。從小開始最直觀的就是以成績來決勝負,這個時候所謂的競爭力,就是能不能夠把分數考到前面的名次。
等到沒有考試之後,社會上就是用面試啦、資格啦、考核啦、業績啦,簡單來說就是所有可以量化的目標來決定,所謂的競爭力。就算是寫文章你也很難避免,用數字成績來判斷自己受歡迎的程度,自己文章所寫出來的價值評斷,漸漸形成一種好像沒點擊率或沒人付錢就等於沒有價值的文章。
並且社會上也常常有意無意地在灌輸這種觀念,讓所有人都隱約被這種競爭力的價值觀所影響著。
我今天就是要來打破這種,不能說是錯誤,卻是看似盲點的誤區。
正如我標題所打的:真正的競爭力,其實是心靈的堅韌程度。
我相信大家可能或多或少聽過「反脆弱」這個概念,有一本書就是專門在闡述這觀點,我就所知來簡單說明一下,反脆弱其實是一種特性,俗話說的好,打不死的小強,這小強就具有反脆弱的特質,另外,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雜草,也同樣具有反脆弱的特質,不知道這樣說完,你們是否能夠體會什麼叫做反脆弱了?也就是說,真正的強,其實不在於本體有多麼無堅不摧,而是能否在每一次跌倒、破損、失敗中再重新站起來的這種,堅韌度。
新聞上有一個令我很感動的例子就是,當時八仙塵燃事件,有一位男生,全身燒燙傷的面積達到80%以上,連醫院團隊都第一時間覺得這個絕對高機率死亡的男生,他卻奇蹟似的活了下來,並且,今天我還在中央社報導看到關於他去某個地方,演講自己的生命經驗。
「我就是想要活下來,我覺得我的人生還有很多沒有看過的風景,我不想就這樣走掉。」
我印象沒錯的話,他截肢了三次(然後可能只剩下一隻機能尚健全的手,但我沒查資料這部分不太確定),這個重建過程經歷痛苦,但他還是奮力地做復健,勇敢過生活。
這個才真正叫做競爭力,就是那種真正可以讓你存活下來的力量(或是說勇氣),而不是那些人以為的數字(量化標準)。
人是感性的動物,人絕對是感性的動物,很多時候的很多決定其實都很感性,我承認我也蠻感性的,那些焦慮、不安、恐懼的種種負面情緒,很容易讓我陷入精神內耗,然後鬱鬱寡歡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
有些人因此而陷入了憂鬱,或上了某些癮頭,都是能夠理解的事情,不過,稍微有去認識過這些跟大腦海馬迴有關的情緒警報(不安焦慮恐懼等等)就會知道,這些機制都是人類為了要在環境中存活下來,趨吉避凶的手段及功能,所以這些負面情緒本來的設計,是為了讓人能夠在危險、艱困的野蠻環境中生存下來,但到了現代社會,反而變成了一種阻礙、內耗的存在⋯⋯
有點可惜。
我認為,正是在這些你感到不安、焦慮、恐懼的時刻,你才反而要利用這些機會來學習、練習心靈的堅韌度,善用這些本來應該救命,讓你能夠活下來的負面情緒,學會與這些情緒共存,適切的安撫自己,甚至能夠轉化為前進、成長的驅動力,因為,心靈的堅韌度,才是讓你打不死而能存活下來,真正的競爭力。
我相信,你各位可以去對應參考自己關注的那些「卓越的成功人士」,他們是否都有這項心靈堅韌度,能夠越挫越勇的反脆弱特質,最重要、需學習的不是那些迷惑人的數字,而是看見事物的本質,心靈的堅韌度。
成功是偶然的(當然這成功的定義因人而異啦),不然這邊先狹義的定一下:是寫文章寫到最後能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那如果心靈堅韌度夠強的作者,大概會是怎樣?一直寫,持續寫當作練習這是必然,就算沒人看或者不多人看,他們會想辦法去讓一些人看,途中可能遭遇瓶頸,瓶頸太多了,你們自己可以想看看從寫作開始遭遇了多少瓶頸吧,但因為心靈足夠堅韌,並沒有那麼容易就放棄,還是會繼續寫下去。
(少去看那些運氣太好的例子,運氣不太能由努力成長獲得)
偶然的意思就是「有機會」嘛,但是不一定能夠輪到你,可如果在輪到你之前就放棄了,那就是等於0。
所以才說心靈的堅韌度很重要,因為至少你得捱過那些不知多少的失敗歲月嘛,還有,那些無數不看好你的眼光。(對心靈堅韌度高的人會自然很安心地認為:那又怎樣?我會用自身來證明,我走這條路是對的。)
這就是真正的競爭力,能讓你在某條充滿荊棘的道路,還能一路走下去的能力。
並非那些可量化的數字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