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芸是一位習慣把事情扛起來的主管。她總是比誰都早到、晚走,會議中一貫堅定果決、不帶情緒。大家都以為她超強、超穩。
直到有天,她在團隊討論中沉默了好幾分鐘,然後輕聲說:「我最近其實有點迷惘,不確定我們走的方向對不對……」
空氣凝住了一秒,沒有人笑她,反而有人點頭說:「其實我也有同樣的感覺。」從那一刻起,團隊的氣氛突然不一樣了——大家開始說出更多真實的想法,氣氛從「交差」變成「討論」,從「怕錯」變成「一起找答案」。
這是小芸第一次真正體會到:原來,脆弱不是被看輕,而是讓人靠近的開始。

💥 脆弱,不是你以為的那樣
我們都在某些時刻,學會了把「脆弱」收起來。
- 明明很累,卻說「我可以啦」
- 明明沒把握,卻說「沒問題」
- 明明焦慮害怕,卻笑著說「還行啊」
我們以為這樣才叫堅強、才不會被小看。
但事實是,越壓抑脆弱,越難被真正理解,也越容易卡在孤軍奮戰的內耗裡。
脆弱不是錯,誤解才是我們的絆腳石。
🚫 常見的四大誤解
❌ 誤解1:「脆弱=不夠專業/能力不足」
很多人怕承認自己「不確定」會讓人覺得自己不稱職。
但事實剛好相反——真誠說出困惑的人,更容易贏得信任,因為他在面對現實,而不是假裝穩定。
❌ 誤解2:「脆弱=失控,會讓人不舒服」
很多人覺得一表達情緒就會變成崩潰或失態。
但成熟的脆弱不是大哭,而是說出:「我有點不安,但我想處理它。」 情緒的語言,只要能辨認和說出來,它就是力量。
❌ 誤解3:「脆弱=會拖累別人」
我們害怕一坦承就變成別人的負擔,於是選擇沉默。
但關係不是用來承受完美的,而是用來彼此扶持的。 說出脆弱,其實也是一種邀請,邀請對方一起面對,而不是獨自苦撐。
❌ 誤解4:「脆弱=會被攻擊、被否定」
有些人因為過去的經驗,害怕一說出真實就會被否定或背叛。
但這也是為什麼「選對人坦白」更重要。脆弱需要界線,而不是完全裸露。選擇信任,也是一種智慧。
🧠 硬撐與逃避,只會讓你更內耗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撐住了,事實上卻是在慢慢崩潰:
- 明明快爆炸,還硬說「沒事」
- 工作壓力已經讓人喘不過氣,還假裝游刃有餘
- 所有的事情都往身上攬,卻不讓人靠近幫一把
這些看似堅強的舉動,其實是默默消耗自己的體力、情緒與關係。
撐住,不代表你就贏了;有時候你只是更累、更孤單。
越是不說,越沒人知道你需要什麼;越是逃避,問題只會悄悄放大。
🌱 真正的強者,是能說出「我不行了」的人
真正的堅強,不是永遠不倒,而是跌倒時,願意伸手說:「可以拉我一把嗎?」
坦承脆弱,不是示弱——而是面對真實、承認有限、邀請連結。
這不是一種失控,而是一種選擇,一種讓彼此都更真實的選擇。
那些願意說出:「我現在很害怕」、「我需要幫忙」、「我不確定」的人,不是輸家,反而是最成熟、最勇敢的那一群人。
能擁抱脆弱的人,才是真正有力量的人。
因為他不靠假裝堅強,而是靠真實與信任,走得更遠、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