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破Must 自我:中年轉型的第一步
「我到了這個年紀了,還要繼續這樣過日子下去嗎?」,也許中年的你偶而會有這樣的疑問,你找到答案了嗎?《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作者清水研醫師在中年時也曾深陷迷惘。然而,在陪伴超過4000 名癌症患者走過生命終程後,他從無數真實故事中領悟了不後悔的秘密:中年不該是危機,而是終於能成就『真正自己』的黃金時刻。
清水研,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醫學博士。2003 年起擔任心理腫瘤科醫師,持續從事癌症患者及其家屬的診療工作,並於2012 年起擔任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心理腫瘤科科長,有20年臨終諮商,協助4000 個癌症個案的經驗。為大家科普一下「心理腫瘤科」,指的是著重研究癌症的心理層面,目的是了解病人、家屬對癌症的心理與行為反應,以及進行相對的心理治療。簡言之,也就是以心理治療的方式改善癌症患者的身心狀態。
中年迷惘,其實是轉機的起點
「到了這年紀,還要繼續這樣過嗎?」──為什麼中年成了自我追問的時刻?書中,清水研醫師回顧他自己的「中年危機」階段,發現是人生上半場的「must自我」行為模式已經不適用造成的身心疲憊與創傷,這時,必須找到代表真我的「want自我」,才能順利過渡到人生下半場,發展出不一樣的新人生。
包括你我,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心中有「want」與「must」這兩個相反的自我存在。「want」是「想要」的意思,「want 自我」就是想做、想成為、想處於……的狀態,這是表達強烈個人意願的自己。
另一方面,「must」是「必須」的意思,這種「必須」不是自發性的反應,而是在意他人目光或社會規範而產生的想法。也就是說,「must 自我」是一個在意他人評價,而限縮「want 自我」的控制力量。
「want 自我」是一種自我本位的生活方式,「must 自我」則以「別人看了會怎麼想、這是否合乎社會規範」為標準的生活方式。
Must 自我 vs. Want 自我:兩股對立力量
我們如何在不知不覺間被「必須」牽制?怎麼分辨心中真正的渴望
每個人誕生在這個世界直到懂事前,行為的動機都只是「我想這樣做」「我想那樣做」,也就是出於「want」的授意。然而,隨著父母的教養、建立了社會和人際關係,另一個自我漸漸成形,它的行為是出於「不可落後於人」、「必須更努力」、「必須成為了不起的人」等理由,也就是「must」所帶來的動機。
此外,「工作上有成就或是對社會有貢獻,就能變得幸福」也是來自「must」的理念;我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接受了這樣的想法,但其實成功和幸福兩者並無因果關係。
「must 自我」的強大,不僅源於個人成長經驗,更根植於整個社會文化。這一點,從一份跨國的調查中可以看得更清楚。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包含台灣在內的 17 個經濟發達國家、近 19,000 人的訪談。研究發現,在多數國家中,家庭、工作、物質是意義感來源前3名,而不同於其他國家,讓台灣人感到「人生有意義」的 5 件事中,第一名是社會面,也就是尋求他人的認同(以及認同他人),高出第二名「物質福祉」將近一倍。

台灣人追求的人生意義感來自於社會認同
事實上,不管是「must 自我」或「want 自我」,兩者毫無疑問都是我們自己,只是存在的方式不同罷了。問題是,「want」與「must」往往彼此對立,如果持續過著由「must」掌控的生活,不免會感到痛苦。
清水研的中年覺醒:從追逐成功到傾聽內心
為什麼成功不等於幸福?開始反思「必須」的枷鎖?
清水研醫師自認在中年之前他也過著受到「must」束縛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通常受到父母的期待,以及成長過程中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在《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書中他詳細地描述了這段過程與省思:
在他年幼時,認為父親很偉大,是他敬畏的對象。父親總是告誡他:「要做對社會有貢獻的工作,這是人生要務。」他很長一段時間都牢記在心。成長階段的社會也充滿威權體制、升學壓力,必須拿高分的「must自我」也打壓了「want自我」。
想想,一個天生感性充沛的孩子,當沉浸在令人愉悅的事物中,例如音樂,多半會被長輩以「做那種沒用的事會餓死」等理由禁止,但考了高分就會被稱讚。於是他心中產生了「不拿好成績就不會被認同」的觀念,為了得到認同,而封印那些自己心中真正想做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當他升上高中需要選擇升學方向時,選擇進入醫學院,成為一名精神科醫師。他並不了解精神科醫師的工作,只知道這是幫助有困擾的人。他想,這或許就是父親所謂對社會有貢獻的工作。他認為成為一名精神科醫生,就能找到「人為什麼而活」的答案。
成為醫生的第五年,他參加了一場在「國立癌症中心」工作的醫師演講。「國立癌症中心」是日本針對死因第一名的癌症進行最先進臨床研究的機構,其地位在當時的他眼中可謂高不可攀。他下定決心要以那位講者醫師作為努力的模範。某種意義上,這正是「在社會上成功,就能幸福」的迷思。
隨著年歲漸長,他發現自己幾乎沒有享受過個人的閒暇時光。然而,當他在癌症中心工作多年後,成為團隊領導者,自己的工作量已超出負荷。他的上司只是告訴他:「你就待在這裡好好幹一輩子吧!」但不知從何時開始,清水研醫師對工作已不再擁有熱情,而觀察那些曾讓他崇拜的癌症中心醫師,他發現他們不過是一些普通人,也擁有許多煩惱,無法給他關於人生幸福的答案。
就這樣,過去引導他不斷往前的人或事全數失效,即使勉力回應周遭要求,企圖適應社會,也無法感到幸福。彷彿孤零零地站在空無一物的荒野。愈是了解自己及他人的處境,他愈加清楚地認識到,如此繼續下去的人生下半場,並非一個光明的未來。
拯救 Want 自我:中年轉型的第一步
放下「必須」的對話框,重新學會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值得慶幸的是,他沒有因此絕望,認為「只是哪裡弄錯了」、「一定還有其他的路可走」。體認到真正讓自己快樂的並不是社會對他的期待,而是他內心真正渴望的事物。他決定開始擺脫「must」的束縛,尋找「want自我」,找到一條從「must自我」拯救「want自我」的道路,一步步地走向更自由的人生。
清水研醫師這麼回顧「我自己第一次違抗「must」的意見,是拒絕以往必然奉陪到底的工作聚餐,而去做真正想做的事──去看一場當時很吸引我、描寫塔莎.杜朵(Tasha Tudor)人生的電影。」
杜朵是美國的繪本插畫家,也是園藝家兼布偶藝術家,她的創作經常被引用在耶誕賀卡上。電影中,杜朵在大自然中的生活就像渡假般美好。「電影結束後,我激動不已,內心也變得暖洋洋的。當晚睡覺時,我心中有個角落覺得很滿足,更加確定違抗「must 自我」是個正確的方向。從此,我產生了自信,開始敢於大膽反抗各種自我設限的框架。」
中年危機的真正意義:危中有機
危機不只是困境,更是重新定義自己、活出真我的契機。
《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提醒我們:中年危機從字面上可以看成一場「危機」,但「機」也是一個重新凝視自我的機會。正面臨危機的你我也能因而覺醒,對新的價值觀敞開心扉。
最糟的情況是,我們無視內心浮現的質疑與空虛,放不下「我必須更努力才行」的執念。清水研以電腦作業系統來比喻:無法擺脫「must」詛咒的人,腦袋裡就像會彈出許多對話框。只要一休假,就會彈出「必須好好工作!」的對話框;就算努力工作了,也會彈出「工作可以這麼敷衍嗎?」或「別人邀約不好好回應不行!」等對話框干擾自己。這些「must自我」的對話框會佔用我們的心靈餘裕,最好移除。那麼,該怎麼做?
第一步是仔細區分內心的「must」與「want」。我們腦中「想要如此」的「want自我」與「必須如此」的「must自我」往往相互混淆,讓我們誤以為兩者都是自己的決定。所以,我們必須分別為它們貼上標籤、分辨不同的聲音,才算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只要「must」的聲音一出現,就要有所警覺,認清「這並非我真正的心聲」,如此反覆練習,漸漸就能夠擁有主控權。
這種練習並非一蹴可及,不妨慢慢來。例如,當受邀出席某個不想去的聚餐,或是猶豫要不要接下不想做的工作時,思考那場聚餐值得你這樣犧牲嗎?那件工作你非接受不可嗎?在毫無條件聽從「must」聲音之前仔細想想,慢慢學著反抗「must」的聲音,謹慎行事,試著從最小的事情開始拒絕起。
從微小行動開始:實踐 Want 自我的練習
從選擇餐點、拒絕不想去的聚會,到追尋內心熱愛的小事。
清水研醫師當時從最微不足道的地方開始練習傾聽自己「want」的需求。舉例來說,他在午餐時過去總想著「烏龍麵可以迅速吃完」、「豬排飯熱量很高」,藉此判斷要吃什麼。但他後來只專注在「我想吃什麼」這個問題,無關合理與否,只選擇自己想吃的東西,或多或少就能讓心靈感到快樂。
此外,像在書店閒逛,隨意買下自己看得上眼的書,就算空手而歸也無所謂,重點是隨心所欲。不限制目的和時間,主動傾聽「want」的聲音,看內心對哪些事物感到雀躍不已,這點很重要。
在經過這樣的調整之後,清水研醫師覺得自己「恢復成人類」,發現自己看到紅葉居然也會被觸動,原來自己也擁有一顆能夠感受美好事物的心靈。過去的自己,習慣扼殺感受,拒絕表露情感。偶爾看到病患哭泣,內心也感到一陣漠然,所以,在發現能夠感受到紅葉的美,原來自己也有顆溫暖的心的當下,忍不住喜極而泣。他認為,在告別了受到「must」束縛的自己,懂得跟隨「want」而活,救出了「want 自我」,他才成為了真正的自己。
你是否也被被「must 自我」所束縛了呢?或許,改變的第一步不需要是翻天覆地的革命,而是從最小的決定開始——選擇自己真正想吃的食物、選擇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選擇拒絕一場不必要的聚餐。當我們開始聆聽自己的聲音,給予「want」更多的空間,我們便能夠在人生下半場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給讀者的行動清單:從今日開始的微小改變
你可以試著從小行動開始,釋放你的「Want 自我」,像是:
- 選擇一餐真正想吃的食物
- 閱讀一本讓你心動的書
- 拒絕一次不必要的社交邀約
- 練習區分每個決定背後的「must」或「want」
想開展第二人生嗎?讓「人生轉型工作坊 2.0」幫你梳理方向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感覺?一切還順利,卻總有種「心空空的」感受;想改變卻不知道從何下手。這並不是你獨有的疑問,而是無數中年人的共同感受:「我究竟是誰?」、「我為了什麼努力?」「難道一生就這樣了嗎?」
別讓這些疑問停留在心中影響你!小班制的《人生轉型工作坊 2.0》是老查專為中年人設計,透過引導與討論、反思,幫你打開新視野,找回動力,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在一整天的工作坊中,帶你從盤點過去、檢視現在、未來描繪與制定計畫,3大階段讓你撇除心中雜音,梳理雜亂思緒,幫自己找回工作與生活的熱情!
報名連結:https://senior.104.com.tw/c/674feebb4432c5060ebcbe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