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迷惘,是扭轉危機的起點—逐步擺脫「must 自我」,從「want 自我」發現真正的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突破Must 自我:中年轉型的第一步

突破Must 自我:中年轉型的第一步

「我到了這個年紀了,還要繼續這樣過日子下去嗎?」,也許中年的你偶而會有這樣的疑問,你找到答案了嗎?《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作者清水研醫師在中年時也曾深陷迷惘。然而,在陪伴超過4000 名癌症患者走過生命終程後,他從無數真實故事中領悟了不後悔的秘密:中年不該是危機,而是終於能成就『真正自己』的黃金時刻

清水研,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醫學博士。2003 年起擔任心理腫瘤科醫師,持續從事癌症患者及其家屬的診療工作,並於2012 年起擔任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心理腫瘤科科長,有20年臨終諮商,協助4000 個癌症個案的經驗。為大家科普一下「心理腫瘤科」,指的是著重研究癌症的心理層面,目的是了解病人、家屬對癌症的心理與行為反應,以及進行相對的心理治療。簡言之,也就是以心理治療的方式改善癌症患者的身心狀態。

中年迷惘,其實是轉機的起點

「到了這年紀,還要繼續這樣過嗎?」──為什麼中年成了自我追問的時刻?

書中,清水研醫師回顧他自己的「中年危機」階段,發現是人生上半場的「must自我」行為模式已經不適用造成的身心疲憊與創傷,這時,必須找到代表真我的「want自我」,才能順利過渡到人生下半場,發展出不一樣的新人生。

包括你我,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心中有「want」與「must」這兩個相反的自我存在。「want」是「想要」的意思,「want 自我」就是想做、想成為、想處於……的狀態,這是表達強烈個人意願的自己。

另一方面,「must」是「必須」的意思,這種「必須」不是自發性的反應,而是在意他人目光或社會規範而產生的想法。也就是說,「must 自我」是一個在意他人評價,而限縮「want 自我」的控制力量。

「want 自我」是一種自我本位的生活方式,「must 自我」則以「別人看了會怎麼想、這是否合乎社會規範」為標準的生活方式。

Must 自我 vs. Want 自我:兩股對立力量

我們如何在不知不覺間被「必須」牽制?怎麼分辨心中真正的渴望

每個人誕生在這個世界直到懂事前,行為的動機都只是「我想這樣做」「我想那樣做」,也就是出於「want」的授意。然而,隨著父母的教養、建立了社會和人際關係,另一個自我漸漸成形,它的行為是出於「不可落後於人」、「必須更努力」、「必須成為了不起的人」等理由,也就是「must」所帶來的動機。

此外,「工作上有成就或是對社會有貢獻,就能變得幸福」也是來自「must」的理念;我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接受了這樣的想法,但其實成功和幸福兩者並無因果關係。

「must 自我」的強大,不僅源於個人成長經驗,更根植於整個社會文化。這一點,從一份跨國的調查中可以看得更清楚。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包含台灣在內的 17 個經濟發達國家、近 19,000 人的訪談。研究發現,在多數國家中,家庭、工作、物質是意義感來源前3名,而不同於其他國家,讓台灣人感到「人生有意義」的 5 件事中,第一名是社會面,也就是尋求他人的認同(以及認同他人),高出第二名「物質福祉」將近一倍。

台灣人追求的人生意義感來自於社會認同

台灣人追求的人生意義感來自於社會認同

事實上,不管是「must 自我」或「want 自我」,兩者毫無疑問都是我們自己,只是存在的方式不同罷了。問題是,「want」與「must」往往彼此對立,如果持續過著由「must」掌控的生活,不免會感到痛苦。

清水研的中年覺醒:從追逐成功到傾聽內心

為什麼成功不等於幸福?開始反思「必須」的枷鎖?

清水研醫師自認在中年之前他也過著受到「must」束縛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通常受到父母的期待,以及成長過程中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在《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書中他詳細地描述了這段過程與省思:

在他年幼時,認為父親很偉大,是他敬畏的對象。父親總是告誡他:「要做對社會有貢獻的工作,這是人生要務。」他很長一段時間都牢記在心。成長階段的社會也充滿威權體制、升學壓力,必須拿高分的「must自我」也打壓了「want自我」。

想想,一個天生感性充沛的孩子,當沉浸在令人愉悅的事物中,例如音樂,多半會被長輩以「做那種沒用的事會餓死」等理由禁止,但考了高分就會被稱讚。於是他心中產生了「不拿好成績就不會被認同」的觀念,為了得到認同,而封印那些自己心中真正想做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當他升上高中需要選擇升學方向時,選擇進入醫學院,成為一名精神科醫師。他並不了解精神科醫師的工作,只知道這是幫助有困擾的人。他想,這或許就是父親所謂對社會有貢獻的工作。他認為成為一名精神科醫生,就能找到「人為什麼而活」的答案。

成為醫生的第五年,他參加了一場在「國立癌症中心」工作的醫師演講。「國立癌症中心」是日本針對死因第一名的癌症進行最先進臨床研究的機構,其地位在當時的他眼中可謂高不可攀。他下定決心要以那位講者醫師作為努力的模範。某種意義上,這正是「在社會上成功,就能幸福」的迷思。

隨著年歲漸長,他發現自己幾乎沒有享受過個人的閒暇時光。然而,當他在癌症中心工作多年後,成為團隊領導者,自己的工作量已超出負荷。他的上司只是告訴他:「你就待在這裡好好幹一輩子吧!」但不知從何時開始,清水研醫師對工作已不再擁有熱情,而觀察那些曾讓他崇拜的癌症中心醫師,他發現他們不過是一些普通人,也擁有許多煩惱,無法給他關於人生幸福的答案。

就這樣,過去引導他不斷往前的人或事全數失效,即使勉力回應周遭要求,企圖適應社會,也無法感到幸福。彷彿孤零零地站在空無一物的荒野。愈是了解自己及他人的處境,他愈加清楚地認識到,如此繼續下去的人生下半場,並非一個光明的未來。

拯救 Want 自我:中年轉型的第一步

放下「必須」的對話框,重新學會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值得慶幸的是,他沒有因此絕望,認為「只是哪裡弄錯了」、「一定還有其他的路可走」。體認到真正讓自己快樂的並不是社會對他的期待,而是他內心真正渴望的事物。他決定開始擺脫「must」的束縛,尋找「want自我」,找到一條從「must自我」拯救「want自我」的道路,一步步地走向更自由的人生。

清水研醫師這麼回顧「我自己第一次違抗「must」的意見,是拒絕以往必然奉陪到底的工作聚餐,而去做真正想做的事──去看一場當時很吸引我、描寫塔莎.杜朵(Tasha Tudor)人生的電影。」

杜朵是美國的繪本插畫家,也是園藝家兼布偶藝術家,她的創作經常被引用在耶誕賀卡上。電影中,杜朵在大自然中的生活就像渡假般美好。「電影結束後,我激動不已,內心也變得暖洋洋的。當晚睡覺時,我心中有個角落覺得很滿足,更加確定違抗「must 自我」是個正確的方向。從此,我產生了自信,開始敢於大膽反抗各種自我設限的框架。」

中年危機的真正意義:危中有機

危機不只是困境,更是重新定義自己、活出真我的契機。

《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提醒我們:中年危機從字面上可以看成一場「危機」,但「機」也是一個重新凝視自我的機會。正面臨危機的你我也能因而覺醒,對新的價值觀敞開心扉。

最糟的情況是,我們無視內心浮現的質疑與空虛,放不下「我必須更努力才行」的執念。清水研以電腦作業系統來比喻:無法擺脫「must」詛咒的人,腦袋裡就像會彈出許多對話框。只要一休假,就會彈出「必須好好工作!」的對話框;就算努力工作了,也會彈出「工作可以這麼敷衍嗎?」或「別人邀約不好好回應不行!」等對話框干擾自己。這些「must自我」的對話框會佔用我們的心靈餘裕,最好移除。那麼,該怎麼做?

第一步是仔細區分內心的「must」與「want」。我們腦中「想要如此」的「want自我」與「必須如此」的「must自我」往往相互混淆,讓我們誤以為兩者都是自己的決定。所以,我們必須分別為它們貼上標籤、分辨不同的聲音,才算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只要「must」的聲音一出現,就要有所警覺,認清「這並非我真正的心聲」,如此反覆練習,漸漸就能夠擁有主控權。

這種練習並非一蹴可及,不妨慢慢來。例如,當受邀出席某個不想去的聚餐,或是猶豫要不要接下不想做的工作時,思考那場聚餐值得你這樣犧牲嗎?那件工作你非接受不可嗎?在毫無條件聽從「must」聲音之前仔細想想,慢慢學著反抗「must」的聲音,謹慎行事,試著從最小的事情開始拒絕起。

從微小行動開始:實踐 Want 自我的練習

從選擇餐點、拒絕不想去的聚會,到追尋內心熱愛的小事。

清水研醫師當時從最微不足道的地方開始練習傾聽自己「want」的需求。舉例來說,他在午餐時過去總想著「烏龍麵可以迅速吃完」、「豬排飯熱量很高」,藉此判斷要吃什麼。但他後來只專注在「我想吃什麼」這個問題,無關合理與否,只選擇自己想吃的東西,或多或少就能讓心靈感到快樂。

此外,像在書店閒逛,隨意買下自己看得上眼的書,就算空手而歸也無所謂,重點是隨心所欲。不限制目的和時間,主動傾聽「want」的聲音,看內心對哪些事物感到雀躍不已,這點很重要。

在經過這樣的調整之後,清水研醫師覺得自己「恢復成人類」,發現自己看到紅葉居然也會被觸動,原來自己也擁有一顆能夠感受美好事物的心靈。過去的自己,習慣扼殺感受,拒絕表露情感。偶爾看到病患哭泣,內心也感到一陣漠然,所以,在發現能夠感受到紅葉的美,原來自己也有顆溫暖的心的當下,忍不住喜極而泣。他認為,在告別了受到「must」束縛的自己,懂得跟隨「want」而活,救出了「want 自我」,他才成為了真正的自己。

你是否也被被「must 自我」所束縛了呢?或許,改變的第一步不需要是翻天覆地的革命,而是從最小的決定開始——選擇自己真正想吃的食物、選擇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選擇拒絕一場不必要的聚餐。當我們開始聆聽自己的聲音,給予「want」更多的空間,我們便能夠在人生下半場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給讀者的行動清單:從今日開始的微小改變

你可以試著從小行動開始,釋放你的「Want 自我」,像是:

  • 選擇一餐真正想吃的食物
  • 閱讀一本讓你心動的書
  • 拒絕一次不必要的社交邀約
  • 練習區分每個決定背後的「must」或「want」

想開展第二人生嗎?讓「人生轉型工作坊 2.0」幫你梳理方向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感覺?一切還順利,卻總有種「心空空的」感受;想改變卻不知道從何下手。這並不是你獨有的疑問,而是無數中年人的共同感受:「我究竟是誰?」、「我為了什麼努力?」「難道一生就這樣了嗎?」

別讓這些疑問停留在心中影響你!小班制的《人生轉型工作坊 2.0》是老查專為中年人設計,透過引導與討論、反思,幫你打開新視野,找回動力,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在一整天的工作坊中,帶你從盤點過去、檢視現在、未來描繪與制定計畫,3大階段讓你撇除心中雜音,梳理雜亂思緒,幫自己找回工作與生活的熱情!

報名連結:https://senior.104.com.tw/c/674feebb4432c5060ebcbe7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與老查一起讀商業好書
40.3K會員
212內容數
持續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以及人生下半場的轉型心得,歡迎你一起交流
2025/06/20
你是否想過:但當有一天脫離工作時,人生還剩下什麼?你的價值會因此而不同了嗎? 在和中年課題相關的研究中我們看到:許多離開職場的人發現,失去工作的光環後,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甚至因此陷入憂鬱。有太多「以為退休後可以輕鬆打高爾夫,但最後卻無所適從」的例子。問題在於,他們從未培養過「工作之外的自我」。
Thumbnail
2025/06/20
你是否想過:但當有一天脫離工作時,人生還剩下什麼?你的價值會因此而不同了嗎? 在和中年課題相關的研究中我們看到:許多離開職場的人發現,失去工作的光環後,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甚至因此陷入憂鬱。有太多「以為退休後可以輕鬆打高爾夫,但最後卻無所適從」的例子。問題在於,他們從未培養過「工作之外的自我」。
Thumbnail
2025/05/31
以我自己為例,決定踏入中年轉型,開始的階段我最大的恐懼就是:「真的可行嗎?」 我擔心收入不穩定,也害怕離開自己熟悉的領域後,會失去過去累積的成就感和職業基礎(在業界的名聲、人脈等)。 後來發現,這些恐懼大多只是來自於對「未知」的焦慮,未必是現實。其實有很多方式可以降低風險,而不是一股腦地跳進未知。
Thumbnail
2025/05/31
以我自己為例,決定踏入中年轉型,開始的階段我最大的恐懼就是:「真的可行嗎?」 我擔心收入不穩定,也害怕離開自己熟悉的領域後,會失去過去累積的成就感和職業基礎(在業界的名聲、人脈等)。 後來發現,這些恐懼大多只是來自於對「未知」的焦慮,未必是現實。其實有很多方式可以降低風險,而不是一股腦地跳進未知。
Thumbnail
2025/04/30
中年級的你,是否開始察覺─以前那種「拚命就好」的單純模式,似乎不太管用了?《柔韌管理學》是我的好朋友Yuki 黃昭瑛整理二十多年職涯,從基層一路做到跨國公司高階主管、外商企業總經理的全方位工作與管理經驗,希望帶給讀者的體悟是:真正能長久走下去的人,不是最強悍的,而是最能適應變化、以柔韌自處的人。
Thumbnail
2025/04/30
中年級的你,是否開始察覺─以前那種「拚命就好」的單純模式,似乎不太管用了?《柔韌管理學》是我的好朋友Yuki 黃昭瑛整理二十多年職涯,從基層一路做到跨國公司高階主管、外商企業總經理的全方位工作與管理經驗,希望帶給讀者的體悟是:真正能長久走下去的人,不是最強悍的,而是最能適應變化、以柔韌自處的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傳統觀念很多上了年紀的大老爺大姑娘們都喜歡穿灰暗顏色的衣服,覺得自己年紀一大把了還穿得花花綠綠的像啥樣~這就叫限制信念。 人生60才開始,人改命最好的時機就在中年,這年紀的口袋裡有錢,有錢有夢想,人生也開始新的規劃;例如:就像很多中年以上的男性,年輕時為了家庭奮鬥打拼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到了晚年
Thumbnail
傳統觀念很多上了年紀的大老爺大姑娘們都喜歡穿灰暗顏色的衣服,覺得自己年紀一大把了還穿得花花綠綠的像啥樣~這就叫限制信念。 人生60才開始,人改命最好的時機就在中年,這年紀的口袋裡有錢,有錢有夢想,人生也開始新的規劃;例如:就像很多中年以上的男性,年輕時為了家庭奮鬥打拼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到了晚年
Thumbnail
用人生終點為目的,下去規劃自己的人生,每日寫筆記,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有一天你<妳>會發現,真正能讓自己滿意的那個人,永遠是自己。 我們現在的社會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但是,大家必須謹記著:"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我們很多時候,只想聽好聽的話,卻忘了真正有用
Thumbnail
用人生終點為目的,下去規劃自己的人生,每日寫筆記,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有一天你<妳>會發現,真正能讓自己滿意的那個人,永遠是自己。 我們現在的社會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但是,大家必須謹記著:"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我們很多時候,只想聽好聽的話,卻忘了真正有用
Thumbnail
中年轉型危機 — 你敢按下自己人生的暫停鍵嗎 中年,是特別容易身心靈壓抑到一定程度,突然宣告不治…喔不是,是宣告抗議的微妙年紀。 你會在某一天醒來,忽然厭倦日復一日的奔忙、突然懷疑起自己究竟為誰辛苦為誰忙? 忽然討厭起自己,為何不是活成本來想要的人生? 將自己的人生按下暫停鍵,拋
Thumbnail
中年轉型危機 — 你敢按下自己人生的暫停鍵嗎 中年,是特別容易身心靈壓抑到一定程度,突然宣告不治…喔不是,是宣告抗議的微妙年紀。 你會在某一天醒來,忽然厭倦日復一日的奔忙、突然懷疑起自己究竟為誰辛苦為誰忙? 忽然討厭起自己,為何不是活成本來想要的人生? 將自己的人生按下暫停鍵,拋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你已經步入中年了嗎?《重啟人生》作者亞瑟布魯克斯雖然身為讓人敬佩欽羨的哈佛教授,在48歲時也不免有感到自己人生走下坡的失望與擔憂。因而展開對於人生下半場的探索之旅。經過他長達九年的研究、訪談與親身嘗試,本書要告訴人到中年的讀者:如何順應與轉化逐漸衰老的現實,藉由轉換想法與心態走出一條全新的人生路。
Thumbnail
你已經步入中年了嗎?《重啟人生》作者亞瑟布魯克斯雖然身為讓人敬佩欽羨的哈佛教授,在48歲時也不免有感到自己人生走下坡的失望與擔憂。因而展開對於人生下半場的探索之旅。經過他長達九年的研究、訪談與親身嘗試,本書要告訴人到中年的讀者:如何順應與轉化逐漸衰老的現實,藉由轉換想法與心態走出一條全新的人生路。
Thumbnail
探討中年時期的自我探索與轉變,如何勇敢活出自己,走向唯一的天職與使命。
Thumbnail
探討中年時期的自我探索與轉變,如何勇敢活出自己,走向唯一的天職與使命。
Thumbnail
誰說四十而不惑? 中年仍然感到迷途啊。 作者姜善英為韓國心理諮商師,曾罹患憂鬱症。本書許多觀點頗具實用價值,本文章摘要較有感,而想推薦給大家的內容。
Thumbnail
誰說四十而不惑? 中年仍然感到迷途啊。 作者姜善英為韓國心理諮商師,曾罹患憂鬱症。本書許多觀點頗具實用價值,本文章摘要較有感,而想推薦給大家的內容。
Thumbnail
「從自己想做的開始好好做, 不想做的先暫時不做 沒體力但想做的,睡飽再做 勉強的不做,不勉強的稍微做」 這將是我未來在做每件事的核心判斷 我是一個需要依靠過程中滿足感 去感覺這件事 是否真的是我需要努力奮鬥的人 每個人依循的動力不同 你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策略 這樣才能走
Thumbnail
「從自己想做的開始好好做, 不想做的先暫時不做 沒體力但想做的,睡飽再做 勉強的不做,不勉強的稍微做」 這將是我未來在做每件事的核心判斷 我是一個需要依靠過程中滿足感 去感覺這件事 是否真的是我需要努力奮鬥的人 每個人依循的動力不同 你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策略 這樣才能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