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下午不想花太多心思,最舒適的大概就是獨獨這種飲食文學的小散文,雖然還是有工作上的煩人事,但至少找件覺得做起來開心點的事。
這年為了身體健康開始自己簡單弄些餐食,完全和書中說的是兩回事,只求吃飽以及大抵健康,大概沒有心思再去顧及太多的可口美味,然後也沒這方面才華,租屋處也容不得怎麼大肆做菜。但簡單吃久了之後,對於調味過重的食物,也漸漸無福消受。幾乎不加調味的食物,其實本來就有味道,只是少了那些煎煮炒炸所加入的不只味道的一些記憶。
到了這年歲,有時也會走回到年輕時喜歡的店家,想要嘗嘗當年喜歡的那個味道。但不知道是年紀長了,味覺習慣變了,還是店家換手,改朝換代之後味道也不盡相同了。常常吃的是寂寞,還有那回不去的味道。於是更能理解在家中失去了掌廚的那位,悵然若失的感覺,破琴絕弦大概也就這種強烈的情感,不復以往。食物的記憶和情感的連結是深刻的。那些飲食的習慣不僅反映生活,也見證了每個人生時期的某些風景。未曾嘗試過的食物或者自以為不甚喜歡的食材,有時就有機會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吃上一回,然後從此之後就記得那番滋味。情感的連結有時勝過食物本身,回憶所帶上的酸甜苦辣,和味蕾真正接觸到的,有時恐怕也不是同一回事。
吃除了食材之外,大概就是各種的廚具了。玲瑯滿目的各樣廚具所具備的功能各自不同,幾經發明的廚具也讓食物的美味程度有了一定的提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言不假,好的廚具所費不貲,沒買過鑄鐵鍋,但聽聞那價格,總覺得要享受上這樣的料理,就不如花錢到餐廳去。有沒有自己的住處,還有對料理的想法果真還是影響著對於這類事情的決策。
煮上一餐多數的飲食文學光看是一種享受,但那只是看。真要煮起來確實也耗費相當的時間來準備食材、烹煮以及最後共同享受。在家招待客人或者是上館子宴飲一番,都是種情感的表達,不管是找餐廳還是找食材,都耗費心力,也希望能夠賓主盡歡,而這樣的款待,就是讓人不自覺想在享受完餐飯後,認真的說聲謝謝。
找食材遇上熟識的店家,或餐廳也光顧到老闆都認得,那總會有些不在價目上的優待。這些優惠往往不用金錢衡量,而是一種信任以及熟悉感。常常去的熟識餐廳,有時也會才剛進門店家就知道又是點一樣,那是一種對於顧客的重視,記得你的點餐習慣,就是懶出一種態度,和不知怎麼形容的默契。
推薦給也只想看看小散文的朋友,儘管文章真的多少受到父喪的影響,些許的透露出哀愁,但逝者已矣,那些回不去的,就留在字裡行間,也抒發,也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