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思的「點餐焦慮」:我到底想吃什麼?
中午休息時間,小思站在公司餐廳前,看著琳瑯滿目的菜單,卻遲遲點不下手。她腦中轉了好幾圈:
最後,她拿了一份白飯加青菜,安靜回到座位。她其實一點都不開心,心裡甚至有點空虛。「咖哩好吃,但會太油吧…」
「涼麵好像比較健康,但上次吃超鹹…」 「今天穿得有點正式,萬一吃咖哩滴到衣服怎麼辦?」 「同事都在看,我會不會點太奇怪的?」
這真的算是「選擇」嗎?還是,我只是照著感覺和壓力走完一套流程?

🧠 我們真的有在選擇嗎?——背後五大心理機制
所謂「選擇困難」,很多時候不是因為選項太多,而是我們早就被內心的情緒與內建的規則偷偷下了決定。下面這五層遞進式機制,往往就是你卡關、原地打轉的真相:
🪜 ① 情緒先決:感覺好不好,早已影響選擇
多數人不知道,感受反應其實比思考更快。不喜歡、覺得煩、懶得動、怕尷尬…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情緒,往往第一時間就替你決定排除了某些可能性。
小思回想涼麵上次太鹹,胃不舒服。她身體自動反應:「不要」。
但她沒有釐清:這是不喜歡涼麵?還是那一次的經驗?
✅ 建議:感覺不是錯,但要分辨是情緒反應還是實質狀況,別讓感覺直接決定你的行動。
📏 ② 規則綁架:我該怎麼做才「對」?
下一層,是我們自己內建的規則與別人眼中的期待。你可能覺得自己在「理性思考」,其實是在追趕那些「我應該」與「他們會怎麼看我」。
小思擔心被笑吃太油,也不想點太冷門的組合怕被側目。她的腦中閃過的不是「我想吃什麼」,而是「怎麼樣看起來比較OK」。
✅ 建議:寫下你以為的規則,然後問自己:「這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是我的需要,還是怕別人不認同?」
🌀 ③ 假選擇感:其實你只是在限定選項中挑一個
表面上,你還在「猶豫」,但實際上,可選項目早就被感覺和規則篩光了。你剩下的,只是在剩餘選項裡反覆掙扎,這不是選擇,是卡在一個你以為自由的盒子裡。
小思左顧右盼,覺得選什麼都不滿意。不是太油、就是太淡,或者會讓人看法不同。
她沒發現,自己早就掉進「不被批評、不感不適」的框架裡了。
✅ 建議:換個問法:「如果沒有人看我、也不計較結果,我會想選什麼?」
🧩 ④ 理性說服:找理由為自己編故事
決定之後,腦袋開始找理由補強。熱量太高、下次再吃、健康為重、天氣太熱……
這些看似「成熟理性」的說法,其實有時只是在合理化一個早已做出的選擇。
小思一邊吃飯,一邊說服自己:「青菜也不錯啦,清爽健康…」但她知道,她其實沒那麼滿足。
✅ 建議:問自己:「我真的是因為相信這個理由,還是我只是怕自己後悔?」
🔁 ⑤ 行動定型:選擇成了反射,創新被封鎖
當你習慣一套「感覺先排除 → 規則再篩選 → 理性補強」的流程,久而久之,你的選擇會變成無意識的自動駕駛。
這樣的「安全感」雖然讓你少犯錯,但也讓你錯過了新選擇、新體驗、新行動的機會。
✅ 建議:設定一週一次的「反直覺挑戰」,選擇一個你平常會避開的選項,好好觀察自己的反應與結果。
🎯 結語:真正的選擇,從覺察開始
你以為自己在做決定,實際上,是感覺先說了話,然後規則上了緊箍咒,最後理性打了分數,讓你看起來像「想了很久」。
但如果你能停下來,問問自己:
- 我現在的感覺是什麼?
- 我背後的規則從哪來?
- 除了這些,我還能怎麼選?
那才是真正的選擇的起點。
✍️「當你以為在選擇,往往早已被感受與規則決定。真正的自由,是從覺察第一道反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