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一直都算是「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
這句話聽起來很篤定,但其實背後藏著很多彎路與重整。我的方向會變、角色會換,唯一不變的是:我一直想要帶給人希望。
這個願望,曾經是讀大學時選修社工系的那個念頭;
後來,是我在服務業當管理職時,總希望能讓團隊成員更穩定、更安心的心情;
現在,是我在擔任人資角色裡,一點一滴建制度、談輔導、聽困難、解卡關的日常。
「讓人穩穩的」,原來是我一直在做的事
以前我以為自己只是個擅長照顧人、安排事情的人,但後來才發現,我其實真正喜歡的,是幫助一個人安穩下來,然後重新找到力量往前走。
這個「穩」不是勉強自己乖乖坐著,而是在人生卡關時,有人接住、有制度撐住、有選項可以探索。
從服務業一路走到辦公室,我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怎麼把「人」的需求放進「制度」裡,怎麼在流程與情緒中找到平衡。不是學校教的,是實戰磨出來的。
我不是科班出身,但我用真誠與實戰換來信任
坦白說,我並不是人資科系出身,也不是那種一畢業就立志當HR的人。
我進入這個角色,是因為公司需要、我願意學、我想嘗試——結果越做越覺得,這裡就是我想留下的地方。
我用實戰去補理論的空白,用對人的關心去撐起我還沒學會的部分。
在那段從零建立制度的日子裡,我無數次被打回原點,也無數次見證:人不是因為完美才值得信任,而是因為真誠而讓人願意靠近。
沒有哪一段經歷是白走的
回頭看過去的工作,沒有一份是「白費」的。
那些在店裡處理客訴的訓練,變成我現在面對內部溝通衝突的底氣;
那些排班、處理工讀生情緒的經驗,變成我做出勤與人力規劃的敏感度; 那些看似只是「做過而已」的工作,拼湊成了我現在的職涯視角。
我開始相信,職涯不是選對就一路順,而是選了就學、做了就累積。
「心境職引」是我用價值觀寫下的答案
後來我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心境職引」,希望用職涯與命理的方式,陪伴更多人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這不只是職涯上的輔導,更是一段內在風景的調整。
我知道,很多人在人生轉彎處會慌、會怕、會想逃。
但如果那時有個人跟你說:「我們一起來看清這個路口,沒事的,你不是孤單的。」那個轉彎可能就不會那麼可怕了。
這就是我為什麼會走上人資這條路。
因為我一直想當那個人——
那個在人生轉彎的時候,即使不能陪你一輩子,也能陪你一段路,走過那段最迷惘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