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主角是2023年以《教師休息室》獲德國電影獎最佳女演員的Leonie Benesch
《失控夜班》(Late Shift),德文為Heldin(英雄)。本片描述一位夜班護理師的日常。主角Floria(Leonie Benesch飾)是位剛結束假期回醫院上班的護理師。當晚僅有兩名護理師輪值,要應付各種疑難雜症的病人,導致忙中有錯(給錯止痛藥導致病人過敏皮膚癢)、來不及檢查(原本安排最後一位檢查的病人突然沒心跳了)、或情緒失控(將頤指氣使的單人房病人,價值四萬法郎(148萬台幣)的手錶丟向窗外)等問題,最後拖著疲累的身影坐上返家公車,結束這旁人看似習以為常,無名英雄的日常。
片尾:「到2030年瑞士將面臨3萬名護理人員的短缺,36%受過培訓的護理師僅在4年內就離職了,護理師短缺是一場全球性的健康危機,預計到2030年將出現1300萬護理師短缺。」
*我國於1990年代起逐步淘汰高職護理教育,原先的護士(普考),逐漸被護理師(高考)所取代,截至2024年,護理師占執業人員的91.6%,本文將聚焦於護理師。
本片為德國和瑞士合拍的電影,場景選在瑞士(瑞士非歐盟成員國,使用法郎而非歐元)。對比我國,根據國際2030護理人力需求預估原則,我國至2030年護理人力需求數約為24萬至26萬人之間,以2023年我國護理執業數18.6萬人計算(擁有護理師證照者逾31萬人,僅有6成實際投入臨床工作),約需新增5.5萬至7.4萬的護理人力。另根據國際護理學會(ICN)2022年統計,我國護理師的平均執業年資約6.5年。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統計,2024年醫學中心整體護理師離職率為10.7%
亦即,我國相較於瑞士,護理師短缺人數更多。我國衛福部於2024年啟動「護理人力政策整備12項策略計畫」,試圖從降低護病比(減少每位護理人員所照顧的病人數量)、提供夜班津貼、護理新手臨床導師制度(好奇現在沒有嗎?以我在公部門的經驗,剛到任時都會有一位輔導員協助)、友善職場、提高國考次數、增加護理培育名額、薪資結構透明化等,預計2030年可增加2.8萬人留任。然而,還是填補不了2030年所需的人力(5.5萬至7.4萬)。
本片除了表現出護理師的專業外(瑞士的部分護理師(高階護理師(APN))可調配藥劑),更表現出其應變能力。在面對各式各樣的病人,如:不會說德文的、對病情感到恐懼的、偷抽煙的、把護理師當服務生抱怨的。一方面要「因材施教」般記得每個病人的喜好與狀況;另一方面要面臨許多突發狀況,如:病人突然心跳停止、病人突然忘了自己在哪想回家等,既要例行性的檢查(量血壓、耳溫、問病人病痛從一到十感覺幾分),又要身兼心理師的聆聽病人訴苦及緩解病人的焦慮。
印象最深的是,某位病人從白天到晚上一直在等醫生解釋病情,但醫生一路開刀到晚上,最後晚餐也沒吃就打算下班了,被Floria追上痛斥:「病人有權知道病情,不能如此對待病人。」但醫生還是堅持明天早上查房再說。
片中亦能感受到護理師的過勞,忙到沒時間坐下、喝水、等電梯(直接走樓梯),且手部要一直消毒(容易導致皮膚乾燥與龜裂)。常見的護理師的職業傷害有,腰背痛(搬運病人、長時間站立或彎腰導致腰椎負擔加重)、感染風險、心理壓力(高壓、高工時、輪班制)等。然而,壓力是一個整體。如同政府想要透過教改,改善學生的升學壓力,表面上入學變得多元,實際上反而增加學生考試之外的其他壓力(學習歷程檔案),且更重要的是,社會上的壓力並沒有減少,學生一出社會同樣要面臨低薪過勞、高工時、高房價等各種社會與家庭的壓力。
同樣的,醫療是一個體系,護理師僅是體系中的一員,醫療體系還包括其他專業者(醫師、藥劑師、醫技人員、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心理師、放射師、呼吸治療師、社工師等)、從業者(護理助理、行政人員、清潔人員、志工),及相關產業者(藥商、醫材、照護、健康管理)。護理師就業環境的改善,需要整體的改善,而非僅聚焦於護理師(如同建築產業的問題,非僅是建築事務所的問題,而是整個營建體系的問題)。
綜上,本片最讓我動容的是,離婚的Floria,在百忙之中,也要打通電話跟小孩說說話,因為那是她持續堅持的動力。就像大谷翔平最近開始恢復二刀流,訓練跟著增加,但只要回到家一看到小孩,再多的疲勞都煙消雲散了。這就是生命的力量,不斷產生新的記憶,推動我們放下過去,朝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