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被悔恨綑綁的過去,與停滯不前的我
曾經,我每天醒來,只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力與迷惘,對未來毫無頭緒,對當下更是提不起勁。那段日子裡,我的目光總是習慣性地往後看,回望過去的每個選擇、每條走過的路。那些曾經的「錯過」、「錯誤」,在腦海中不斷盤旋,演變成無止境的後悔與自責。
「如果當時選擇了另一條路,是不是就不會是現在這樣?」 「我是不是早就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再怎麼努力也來不及了?」
這些聲音像惡魔的低語,日夜啃噬著我。我深陷在否定自我的泥淖中,無法自拔。過去的失敗和遺憾,成為綑綁我手腳的沉重枷鎖,讓我寸步難行。我感覺自己像個被命運擺佈的傀儡,而幕後的操縱者,正是那個充滿悔恨的「過去」。然而,我很快便意識到,這些情緒不僅無益於現狀,反而會將我更深地拖入對人生的否定之中。它們消耗著我僅存的能量,讓我離想要的生活越來越遠。直到某一天,我讀到一句話,它像一道光,劃破了我停滯已久的內心,徹底顛覆了我對過去與未來的看法。
「人不是被經驗所決定,而是由對經驗的詮釋所決定。」
這句話,成為我從迷惘中甦醒的警鐘。它讓我明白,那些曾經做錯的選擇、走偏的路,那些看似無法磨滅的經驗,其實並不直接決定我的未來。真正重要的是:我如何理解這些過去,以及從今天起,我將為自己的未來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目的論」的解放:你為何選擇成為現在的你?
正如那句點醒我的話所揭示的,我們常常誤以為是「過去」決定了我們的「現在」。然而,心理學有一種深刻的洞見指出,我們的行為與感受,更多地是由我們對未來的「目的」所引導。
1. 擺脫「經驗決定論」的誤區
傳統觀點中,我們常傾向於將現在的困境歸咎於過去的經驗。例如,一個人可能因為在某次演講中出糗,便認定自己「不擅長公開表達」,從此迴避所有需要發言的場合。看似是過去的「經驗」決定了現在的「能力」,但真的是這樣嗎?
- 許多心理學流派(包含行為主義、精神分析等)確實強調過去經驗對個體性格和行為的影響。然而,更深入的探討會發現,我們對這些經驗的「詮釋」和「賦予的意義」,才是真正形塑我們的力量。
- 以前述的演講例子來說,有的人可能會將出糗的經驗解讀為「我是個失敗者,我不行」,進而產生退縮行為。但另一個人可能會將同樣的經驗解讀為「這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我下次可以準備得更好」,然後激發自己去學習表達技巧。
- 關鍵在於「詮釋」: 同樣的客觀事件,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反應,這正是因為他們對事件的詮釋不同。你的「迷惘」、「一事無成」的感受,可能並非單純來自於過去的「失敗」,而是你選擇將這些失敗詮釋為「我已經沒救了」。
2. 擁抱「目的論」:你的行為,總是有其「目的」
「人不是被經驗所決定,而是由對經驗的詮釋所決定。」 這句話不僅解放了我們對過去的執念,更將焦點轉向了我們行為背後的「目的」。
- 這種「目的論」思想認為,我們的每一個行為,無論看似多麼無意識或消極,其實都潛藏著某個「目的」。即使是「什麼都不想做」、「迷惘」、「拖延」,其背後也可能有其「目的」:
- 逃避責任: 表現出迷惘和無力,可能是為了避免承擔做決定的責任,或迴避失敗的風險。
- 尋求關注: 抱怨自己的困境,有時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同情或幫助。
- 維持現狀: 保持現有的「一事無成」狀態,可能反而能帶來某種「安全感」,避免面對改變的痛苦和不確定性。
- 我曾經的「目的」: 回顧我那段什麼都不想做的時期,我意識到,我頻繁地回頭看過去、陷入悔恨,其潛在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合理化我當下的停滯。「我之所以現在一事無成,都是因為過去的錯過和錯誤!」這個藉口讓我暫時逃避了為未來採取行動的壓力。它讓我能繼續待在舒適區,假裝自己是被過去所「困」,而非「選擇」不前進。
理解了這一點,我感到一股強大的力量湧現。我不再是過去的受害者,而是當下選擇停滯的「參與者」。這也意味著,我同樣可以選擇,為自己設定一個新的目的,並為此採取行動。
從迷惘到行動:為未來負責的勇氣與實踐
當我明白「目的論」的奧秘,並看清過去的「詮釋」如何綑綁我時,我開始將注意力從「為什麼我會這樣」轉向「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是一段從「迷惘」到「行動」的轉變之旅。
1. 打破慣性:從小小的改變開始
「迷惘」常常像一個巨大的泥沼,讓人覺得無法掙脫。但就像從泥沼中脫身需要一步一步來,改變也需要從微小的行動開始。
- 行為科學研究表明,大刀闊斧的改變往往難以持久,而微小的、可持續的習慣養成則更有效。這被稱為「原子習慣」或「微習慣」。
- 我不再把注意力放在「我要如何成功」這種宏大的命題上,而是專注於「今天我能做點什麼」。
- 報名線上課程,重新學習技能: 這是第一步。我選擇了一個我一直感興趣但過去覺得「沒時間、沒天賦」的領域。即使每天只花半小時,也讓我感覺重新與學習連結。
- 建立習慣追蹤進度,重新設計生活節奏: 我開始使用簡單的習慣追蹤器,記錄每天是否完成了小目標(例如閱讀一章書、運動15分鐘)。這種視覺化的進度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努力,也給予我正向回饋。
- 寫下自己的想法,不再等別人肯定才敢表達: 我開始寫部落格、寫日記,不再苛求文字的完美或他人的認可。這讓我重新找回了表達的自由和自信。
這些行動看似微小,卻產生了巨大的漣漪效應。它們為我重新建立起與「未來的我」之間的連結,讓我不再覺得未來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透過現在的努力一點點靠近。
2. 重塑對「希望」的理解:行動中誕生的希望
我們常以為「希望」是一種被動等待的東西,等待好運降臨,等待時機成熟。但阿德勒提醒我們:「所謂的希望,不是等來的,而是行動中誕生的。」
- 當我們採取行動時,即使是微小的行動,大腦也會分泌多巴胺,帶來成就感和愉悅感。這種正向回饋會激勵我們繼續前進,形成良性循環。希望並非虛無縹緲,它是你為自己創造的。
- 當我開始學習新技能、看著自己的進度條一點點增長時,那種「我正在改變」的感覺,就是希望。當我寫下的文字得到讀者的迴響時,那種「我被看見」的感覺,就是希望。這些希望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我雙手創造出來的。
3. 為未來負責:一種積極的選擇
「為未來負責」聽起來可能有些沉重,但其實它是一種極其積極的選擇。它意味著你不再將命運交由過去或他人,而是主動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 擺脫「受害者」心態: 當你選擇為未來負責時,你就擺脫了「我是過去的受害者」的心態。你承認自己有能力去影響和創造。
- 賦予選擇權: 即使是迷惘,也是一種選擇。當你意識到這一點,你便擁有了選擇不迷惘,選擇去行動的權力。
- 「共同體感覺」的推動: 阿德勒認為,當我們能為共同體(家庭、社會、甚至整個人類)做出貢獻時,我們能感受到最大的價值感。為自己的未來負責,最終也能讓我們更好地貢獻於這個世界。
結語:過去沉澱成力量,而非枷鎖
這段從迷惘到行動的旅程仍在繼續,它充滿了挑戰,但也充滿了發現。我已經不再被過去的自己定義,也不再把「迷惘」當作停滯不前的藉口。
因為我知道,當我開始為未來負責,當我選擇為自己的目標採取行動時,那些曾經的錯誤、那些曾經的後悔,自然而然會沉澱下來。它們不再是綑綁我的枷鎖,而是轉化為珍貴的經驗和力量,推動我向前。
未來,不是一個被動等待的遠方,而是由我每一個當下的選擇與行動所共同編織而成的。願我們都能勇敢地揮別過去的陰影,堅定地邁向充滿可能性的未來,因為真正的希望,就在我們付諸行動的那一刻,閃耀誕生。
❤️ 更多文章:艾煦的個人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