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性ADHD
A.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在台灣,ADHD 的正式中文名稱通常是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時也寫作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
明明下定決心要專心工作或學習,結果滑一下手機、點個連結,一個小時就這樣消失了?或是腦袋裡同時跑著幾十個念頭,卻一個都沒辦法真正執行?甚至,你是不是也曾在社群媒體上刷到那些描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貼文?
然後驚覺:「天啊!這不就是我嗎?!」
B. 「醫生,我好像有ADHD!」
近年來,網路上的各種「ADHD 自我檢測」和「行為分析」像病毒一樣瘋傳,從「刷牙兩分鐘都嫌久」到「腦袋裡有100個創意卻一個都無法執行」,這些描述讓許多人找到了共鳴,甚至開始「賽博確診」,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組織」。
#你不是醫生不能自行亂診斷
那些TikTok 、YouTube 等平台上,相關的影片和貼文動輒數百萬、甚至上億的觀看次數,讚數也高得驚人。這不禁讓人疑惑:難道我們這一代人,真的「人人都有ADHD」了嗎?
C. 網路上的「ADHD」是真是假?
-誤診的陷阱!
網路世界充滿了各種資訊,但並非所有資訊都正確。
針對TikTok上關於ADHD的影片進行分析,發現超過一半的內容具有誤導性
另一項研究也指出,YouTube上近40%的ADHD相關影片是錯誤的,而且這些錯誤的影片往往獲得了更多的讚數 !
這些錯誤資訊包括:過度簡化症狀、推薦不當的治療方法、將其他精神疾病或日常壓力表現歸咎於ADHD等。
這些誤導性資訊不僅加深了大眾對ADHD的誤解,更可能導致誤診或漏診。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ADHD患者,可能因為網路上的娛樂化呈現而被忽視;而那些只是受到「注意力經濟」影響、出現「假性ADHD」症狀的人,卻可能白白擔心或尋求不必要的治療。
D. 小心,你是假性ADHD
我們的注意力正在被「瓜分」..
那麼,既然我們不是「人人都有ADHD」
E.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覺得自己符合那些網路描述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我們身處的時代——「注意力經濟時代」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短影音、碎片化資訊不斷地轟炸著我們的大腦。
F. 你的多巴胺脈衝
你每一次點擊、每一次滑動,都可能釋放一次多巴胺脈衝。當我們習慣了這種「即時滿足」的快感,大腦會逐漸適應,對長期、穩定的目標所帶來的滿足感反而降低了 。我們變得越來越不耐煩,越來越難以專注於一件事情。
再加上現代社會高壓、高度量化(KPI、打卡)的生活節奏,我們的「不專心」被無限放大。這就造成了一種錯覺,讓許多人覺得自己也患上了「注意力缺陷」。
其實,全球成人ADHD的盛行率約在「0.6%~7.3%」之間。而成人ADHD在台灣的推估盛行率約為 3–4% 這個數字遠遠沒有達到「人人都有ADHD」的程度。
G. 你該奪回你的注意力
「注意力經濟」和高壓生活正在聯手,讓「分心」成為我們時代的常態。
我們早已習慣於被打斷、被提醒、被吸引,卻越來越難真正專注。這使得許多普通的注意力波動,看起來就像是ADHD。
真正的ADHD患者需要專業的系統診斷和長期支持,才能有效管理症狀,提升生活品質。
但對於那些沒有達到臨床診斷標準的朋友來說,或許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
-究竟是什麼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如此破碎?
-是誰在不斷地瓜分我們的注意力?
保護注意力,其實就是在保護我們對生活的掌控感。這是一場關乎你個人「主體性」的戰爭!
不是每一種分心都是疾病,但每一次對分心的覺察,都是重新拿回主動權的開始。從現在起,試著關掉那些不必要的通知,遠離那些讓你分心的誘惑,重新找回屬於你自己的專注力吧!
#放下你手機
#網路假訊息
參考文獻: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9659797/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2894421/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60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