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朋友跟我分享了一個故事,一個他的朋友的真實經歷。
這位朋友從中年之後,工作的穩定性開始出現變化。他待的公司總會因為各種原因進行人力調整,而幾次都被列入資遣名單。聽起來好像是一連串的不幸,但他的應對方式卻讓我重新思考了「被資遣」這件事的意義。
這位朋友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就急著投入下一份工作,而是選擇利用政府提供的資源~失業補助金與職訓課程。每當進入這段「空窗期」,他就報名參加職訓局開設的職業訓練課程,學習有興趣的新技能,並取得證照。電工、木工、鍋爐技術……幾年下來,累積了五六七八張專業證照。每一次被迫離開職場的時刻,朋友都把它當作一個轉換跑道、重新整裝的機會,像是他人生中的一場場Gap Year。
只是,這不是年輕人的那種「去看看世界」的Gap Year,而是屬於中年後的「再定位人生」的轉機。
他知道自己過去累積了什麼,也開始更清楚想要的是什麼,於是用每一次的被迫中斷,換來下一次更有選擇權的前進。
這個故事給了我很深的提醒,也讓我想起兩年前在參加NCDA國際生涯諮詢的認證課程時,老師問我們 : "想要幫助的對象是誰?" 我心中立刻浮現的,就是40歲、50歲以上、仍需要工作,但對自己失去信心、不知道如何繼續自己職涯的朋友。
由於我自己也處於這個年齡區間,我知道當職涯突然被中斷、或者被迫轉彎時,那種茫然、焦慮、自我懷疑會有多深。特別是目前這個社會對中高齡勞動者仍不夠友善,讓許多人只能選擇清潔、警衛、計程車司機、快遞、美食外送、臨時工等較缺乏職涯延展性的工作,即使他們曾經在某個領域發光發熱。
當然,也有一些朋友沒有經濟上必須繼續就業的原因,即使已退休,還是選擇再度就業,不為生計,只是為了保持腦袋與身體的靈活度,不想就這樣停下來。
無論是為了生活所需還是其他原因,中高齡者職場再度就業的可能性,要靠自己來創造機會。
不要輕易被社會定義,不是說幾歲了就只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我們其實一直都有選擇權,關鍵在於~是否有累積那些能支撐我們選擇的資源與能力。
我想,每個人都希望成為那個「可以主動選擇」的人,而不是只能被動地等被選擇。這樣的態度信念,不分年齡,在人生任何一個階段都應該如此。
我要去好好了解職訓局提供給中高齡者的訓練資源與相對應的支持措施。這些資訊一直都是公開的,只是我不曾去看、去了解。我相信,這些資訊不只是能讓我對中高齡夥伴提供更實用的職涯建議,也會對我自己有很大幫助。
不是只有年輕人才可以重新出發。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為自己再多努力一些,因為這是自己的人生啊。
雖然年齡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當有其他加分的項目是可以大過年齡的,就可以不被年齡所限制。
只要願意,不放棄,就還有選擇的可能。
讓我們成為那個「擁有選擇權」的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