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所見到的理想主義雛形,雖是由戰後希望不要再有世界大戰的人所建立,但只有骨架,填滿其血肉的是未經戰亂的世代,直到冷戰結束後,再透過連核戰陰影都沒有經歷的學者,去貼上那薄薄的皮膚,最後再由21世紀畢業的青年教授,穿上那光彩炫麗的衣裳。但這些理想,是建築在數千萬人會在一小時內被蒸發的年代上,任何現在大談理想主義者,卻不提整個冷戰架構,以為現今的世界完全來自於對理想的奮鬥努力,忽視為了不讓大戰爆發,數十年來有多少為了和平去扭轉現實的執行者,就是對過去的褻瀆。
冷戰的形成,在於二戰後的勢力範圍劃分,歐洲就是英美聯軍占領區,與蘇俄佔領區的差別,歐洲以外的其他地方,要等到各地的內戰爆發,以及殖民時代結束才能合併起來。但勢力劃分最基本的根據,就是兩大集團的武力占領,在兩邊的佔領區中,扶植哪個政府上來,戰後就會依照這個格局開始。
二強勢力劃分,各國有身不由己有口嫌體正直
以蘇俄佔領區來看,全部都走向扶植在地共產黨的路,並依靠蘇聯的強大軍力壓制反抗力量。英美占領區則以原國家的流亡政府、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來帶領,其中法國就是最典型的案例,維琪政府是最正統的法國代表,最後卻挑了戴高樂,這可不是戴高樂的自由法國軍力有多強,是政治上的妥協。
維琪政府必須擔起法國配合納粹的罪責,自然不能由其官僚主導戰後統治,而法國的海外殖民地也沒像樣的流亡政府,處理戰犯只能雷聲大雨點小。在巴爾幹半島一帶,羅馬尼亞跟保加利亞被徹底掌控,南斯拉夫在狄托(編:二戰後南斯拉夫總統與共產黨總理,但公開反抗史達林)的主導下保有自主性,而希臘則由英國保護,之後則發生內戰。總之小地方可以不論,在歐洲主要戰場上,依靠實力佔領決定未來的政治走向,是不可迴避的事實。
戰後,無論是戰勝或戰敗國,都要面對殘破家園的痛苦,尤其是國家命運掌握在他人之手。有人會問,東邊的蘇聯鐵幕控制下是這樣,難道西方也是由美國所控制?這種問法,筆者遇過很多,多半有種莫名的堅持,認為西歐的成長與軍事無關。
這種敘事方式可以理解,因為戰後的西歐取回獨立地位,都想重做自己的主人。但現實是,面對意識形態截然不同,具有強烈敵意的蘇聯百萬大軍,打不過啊。意識形態的對立,促使西歐很快的拉住美國,美國自己評估過,如果西歐全部都共產化,對美國是極其不利的,無論是在經濟、文化,或是軍事防禦面上。
美國防止蘇聯海洋爭霸,插手歐洲半推半就
美國並不是因為與西歐具有共同價值,就決定要立刻下場站在西歐諸國那邊,也是經過評估,確定與共產制度不相容,讓蘇聯統治歐洲後,將對美國的未來造成不良影響,尤其是海權。這一點,你很少在戰後的論述,尤其是西歐學者身上見到,近年更是少之又少。
少,但卻很關鍵,你不能迴避如果蘇聯控制全歐洲的海港,日後是否會走向大海,跟美國進行海洋爭霸的問題。美國自己也曉得將希望寄託在蘇維埃共產制度會放棄大海,非常的不明智。更不用說,進入核武時代,讓蘇俄取得一大堆可進入深海的港口,對美國將是夢魘。
二戰後的正常人,都知道將希望寄託在「意識形態不合的政權,會做出有利己方的行動」是不對的。
簡單說,東歐整體的心態,少部分人是寄希望於共產主義,一般人則茫然度日,有些人則是悲嘆於資本主義不可實現,更多人則覺得蘇聯這個龐然大物壓在身上,不服也得服。
西歐則多半不願意接受共產主義,連社會主義者都不接受,因為從列寧到史達林的實驗,加上西班牙內戰的實況,正常左派都承認蘇共這套有害於既有社會。而多數人則期待戰勝後回歸正常生活,卻又無助的徘徊在毀滅的城市中,政府破產的現實很難大力建設,更擔心蘇聯侵略將歐洲完全赤化。國家安全不得不寄望在拉著美國軍隊不要走,建立一個新聯盟以對抗可能的共產入侵上,卻又不甘願內政受美國指導。
民族自尊難容美國重建借款,歐洲疑美早種前因
要做個小結,在二次大戰後真正主導每個國家心態的,是民族主義。但受大環境的壓迫,東歐不得不接受莫斯科指導的共產主義,即便是本土共產黨也在悲嘆沒有辦法自己當家做主,西歐則在紅色威脅之下,不甘不願的將大西洋對岸的美國拉住,既不想被干涉內政,也不想獨自面對戰爭。
不想面對也得面對,矛盾的心態促使歐洲在戰後的發展,各國在民族主義的基礎之上,打造新的國家價值。
起初,各國對於自主,還是抱持一點期待的,即便是蘇共也口頭上說大家自由。但實際上,莫斯科對於控制旗下附庸國的力道,一年比一年大,並於戰後幾年與西方正式對立後,在國境佈下重重警戒。而西方一開始也對美國抱持疑慮,擔憂美國人介入歐洲內政,更戒備美國資本主義侵蝕,而這在蘇聯露出敵意後,陷入只能主動要求美國介入,卻又不要太介入的矛盾裡。
現在知道的許多敘事都被修正過了,二次大戰後美國對西歐的經濟援助,一開始是純粹的借款。以美國人的角度來說很合理,都出兵幫你打回來了,沒道理連重建的錢都要美國出吧。可就西歐人的角度來看,無異於放高利貸,根本是趁火打劫。
直到馬歇爾計畫開展,依舊抱有疑慮,覺得是不是另一波長期放貸吸血的聲音都沒少過,內容揭開後還真是援助,政府才放心地接納。
冷戰終結後選擇性遺忘,修正史觀排除美援
但民眾可沒有這樣認為,馬歇爾計畫推動多年,以法國為例子,戰後十年的調查顯示,對法國人來說,國家重建是自己努力,跟美國援助計畫無關的比例,超過一半。
這就是政治的現實,即便政治人物都很清楚這筆錢,根本就是不用還的,但前幾年選舉時提出的疑美論,怎樣都不能吞。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擺爛,當作沒說過,民眾也當作沒聽過。於是冷戰即將結束時,提到「歐洲復興計畫」時,覺得美國人並沒有幫上什麼忙,或是根本沒有幫上忙的,這類歐洲人不僅存在,比例還不低,並隨著冷戰結束,蘇聯威脅不再,開始否認的人逐年增加。
修正史觀並不是共產黨的專利,民主國家的內部黨派也會,別的不說,看看近20年的美國,左右派是怎樣透過媒體與教育互相修正對面的歷史?
- 編:其實台灣的戰後論述也常常無視美援,也很少人會想到,為何政府組織內會同時存在經建會(國發會前身)與經濟部兩個看似重疊的部會?
看看台灣自己,被修正的難道不夠多嗎?
筆者只是希望各位,在回憶冷戰與後冷戰時期的國際架構時,多懷疑一下,自己所接受到的訊息,究竟來自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