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廢退》與被操弄的男性焦慮(二):真實的男性焦慮與捏造出來的「被忽視」〉2025-07-17
在先前的文章裡面,我們從《男性廢退》中關於教育不平等的論述出發,指出裡面存在著錯誤推論、意識形態偏頗、強化刻板印象、性別本質論等種種問題,並說明為什麼我認為作者給出的解法非常不恰當。接下來,我想進一步指出這本書、乃至於與之相似的其他在性別議題中不時會出現的「假理性中立」立場如何混淆視聽,利用當代男性的真實焦慮放大差異、加劇性別對立。
真實存在的男性焦慮,與偏頗的選擇性敘事
在我看來,本書的作者李維,與川普、網紅Asmongold等右翼明星一樣,都是抓住了時代風向的投機者。他們以各自的方式把握住當代「非頂尖男性」在特權逐漸消失時產生的焦慮,將其轉化成一種彷彿男性真的受到不公平待遇的虛假敘事。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作者錯誤地把「職場上的性別不平等」和「學業成績與性別的關係」相提並論,如果細究作者的用詞,他立場中的偏頗和討好男性客群的目的更是表露無遺。
在提及職業問題時,他彷彿不想承認就業市場的性別不對等般,將問題說成「勞動市場的結構依然有利於不必照顧小孩的勞工,而且這些勞工多半是男性」;換到教育上,他則斬釘截鐵地說「教育體系的結構有利於女孩和女性」。
如果我們繼續看到後續討論性別與收入關係的章節,他的論述更是可笑。他將性別薪資差異最主要的原因只歸咎於一件事:是否需要撫養小孩。他承認作為家中幼童主要撫養者的勞動者收入會大幅低於無須撫養的人,但他的說法是「現在我只能說,年輕小孩的母親似乎想要多留一些時間給家庭」,是的,在他單薄的世界觀裡,女性低薪全是女性的個人選擇。
他甚至將事情歸因於「父親想賺更多加班費,母親想要更多休假」,或者避重就輕地說薪資差異的原因是「女性集中在低薪產業」、「女性高階主管較少」,將故事說成是「多數女性就是沒那麼用心在賺錢」,而不討論這些差異背後的系統性歧視。以及尤其重要的,為什麼社會總是預設女性去擔任那個主要照顧者,男性則被容許(甚至應該要)繼續拚事業?
透過這些有意識的辭彙選擇、抽換概念,以及更多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說法,這些在性別議題上假理性中立的KOL,為生活不如意的男性提供了一種發洩情緒的管道。
有時候他們將問題發洩在移民身上、另一些時候則怪罪於女性與非二元性別群體。一方面他們不承認系統對其他群體的歧視和不公正,另一方面卻反過來抱怨自己受到了差勁的對待。彷彿是在說「所有不公平都是假的,除非不公平的受害者是我」。
男性困境遭到忽視了嗎?又或者,那些困境根本不是性別的
在書中,作者為了討論「左派人士刻意忽視的男性困境」,會講述一些男性在現實中遭遇的不如意,並且用「黑人男性與貧窮男性」為例,強調他們遭遇到了尤其嚴重的問題。
然而事實是,左派倡議與社會福利向來將這些群體視為核心關注對象,從未如作者所指地「被忽視」。人們一直在試圖面對種族議題、貧富差距議題,希望能夠系統性地處理非白人、經濟資源不足者面臨的糟糕處境。這些左派人士對這些高需求對象的關注,往往比右派與民粹主義份子來得更多,只是他們不使用「弱勢男性」這個名目而已。
然而,作者在這裡的企圖是,把這些因為種族、經濟等各種狀況在社會上遭遇挫折的人打包成「弱勢男性」,然後再攻擊左派刻意忽視他們。我很難將此歸咎於作者「對實際情況不夠了解」,在我看來,這是扎扎實實的抽換概念、是蓄意抹黑與煽動對立的惡意操作。
當然,這個時代裡面也有一些白人男性遭遇到生計問題,覺得現在沒有過去那麼好找工作了。但這並不代表「美國白人男性」是受到忽視的弱勢群體。我們需要討論的可能是「農業城市轉型」或「老舊工業轉型」的問題、是美國的區域差異、是社會的結構改變與人們對收入的期望和現實之間不匹配的問題。但這不叫「男性困境」,原因很簡單,他們遭遇這些問題,並不因為他們是男性。
當我們回看那些直到現在也未被完全處理好的歷史,我們會知道,女性、非白人、無產階級之所以遭遇困境,是因為歷史中的既得利益階級,長期維持著不平等的制度,讓他們以外的群體無法得到翻身的機會。
但白人男性小時候的成績不好、畢業之後找不到工作、或者一輩子找不到接納他的伴侶,不是因為任何人打壓他們,只不過是他們失去了一部份祖先們擁有的特權,終於必須面對社會生活本來的困難之處罷了。
去替這些人建立新的特權,只為他們能夠順風順水地度過人生,不僅荒謬,更是在踐踏全世界民主前輩好不容易推進的人類平權。那不是正義、更不是「再次偉大」。
不過,雖然我認為這本書的作者,以及與之立場相近的其他人談論的「男性困境」並不是真實的。但我認為,當代男性的確有一些當代男性需要面對的獨特困境。下一篇,我會談談這本書中少有,我認為有建樹的部分,並討論怎樣的處理方式,才是真正能改變那些「真實男性困境」的做法。
延伸閱讀:
〈避孕藥與母職懲罰:諾獎得主戈丁的兩份重要研究〉
〈「老公的天花板」與老婆的基本款:聊聊家務分工的性別問題〉
〈「普信男」與女性主義脫口秀:脫口秀作為一種公眾表達〉
〈檢討弱勢者與受害者:「中立理性論述」的傾斜與不關心〉
〈誰拿走了「父權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