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廢退》與被操弄的男性焦慮(一):女孩成績更好?那就為男孩打造新特權〉2025-07-16
前陣子,志祺七七的影片介紹了《男性廢退》(Of Boys and Men)這本書,在社群上引起了一小波關於「男性困境」的討論。當時,我也在評論網站上寫了相關議題的文章。我認為這些討論確實是重要的,現代社會中男性的確也有一些需要被看到的困境,但單論這本書,其實我並不推薦。
雖然這本書的作者理查.V.李維(Richard V. Reeves)在許多地方都標舉著自己認為左派與右派的做法都有問題,但這種左右各打五十大板(而且經常是打稻草人、刻意妖魔化進步陣營)的表述方式,恰恰是當前的民粹右派最喜歡的包裝。
而且,相信大家都已經很清楚,高喊「進步派和保守派都有問題」的結果,往往是讓保守派更加得利,因為只要進步派希望的改變不發生,社會的方向就會往保守派想要的不平等現狀繼續滑落。
錯誤推論與強化刻板印象的性別本質化
以書本中的第一個主要議題「教育」來說,作者首先從一些可信度堪慮的「獨家數據」出發(註),搭配其他選擇性引用的研究成果,指出「女學生的學業表現高於男學生」。
然後,他跳躍地將這個數據說成是「教育制度對女性有利」,而刻意地忽略其他可能造成女學生成績比男學生好的原因--譬如社會更加鼓勵男性發展學業以外的活動、更加容許男性「不乖乖當個好學生」等等。
接著,他刻板印象地指出,男孩子本來就較衝動、坐不住,因此學業表現較差。並本質化地稱男性與女性的大腦成長階段不同,男性發展較同齡女性慢,想以此來說明「如果讓男性與同齡女性在學業上競爭對男性是不利的」。
這種本質化與刻板印象化的做法,不只無助於改善男孩處境,更是加劇性別對立、強化人們性別化孩子個人氣質,讓所有小孩的多元發展都更加受限的不合理要求。
再者,他把「男性的學業表現較差」與「職場對女性不利」相提並論,好像兩邊各有吃虧,所以都需要變得更平等。然而,就算男學生的學業表現真的較差,也不是如「同工不同酬」那樣「答對相同數量的題目卻變得低分」,沒有人系統性地剝奪男性在學業上的機會--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男性被斷言更「理性」、更適合做研究,反而是女性的受教權在很長一段時間被剝奪。拿這兩者相類比,不只可笑,甚至是可恥的。
歸因錯誤之外,解方更是荒謬
在這一連串錯誤的前提之後,作者提出的解法也相當荒謬。他提議讓所有男孩在學前班多待一年,晚一年進入正式教育。換句話說,他想要讓每一個班級中的男性都比女性大一歲,好讓他們能夠舒適地,比同班女性在課業上取得更好成績。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做法。他想要透過這種方式自幼建立男性的信心,卻沒有想過這會如何在另一面傷害女性的機會。如果真的這麼做了,相當於所有女性被迫在全部的領域中與比自己年長一歲的男性競爭。
不只是學業成績或體育表現,在影響更廣的人際關係、日常互動裡面,這種作法都是在創造一個系統性的「男大女小」社會。無論性別與學業表現的關係是怎樣的,這種政策都絕對不是一個讓事情變公平、讓社會更進步的做法,而完完全全是一種想要為男性重新建立優勢的特權制度。
而且,必須強調的事情是,「受教育」是一種基本權利,但「學業表現好」並不是。如果教育制度有問題,那當然值得批判與調整。但作者李維要求的,是政府需要主動給出系統性的政策,幫男性改善「男孩成績不好的問題」,這就和要求政府幫男性解決找不到伴侶的問題一樣荒謬。完全是在追求特權,而非平權。
在後續的文章裡面,我會進一步舉例說明,本書的作者(及其背後的意識形態)如何有目的地模糊焦點,放大本來不存在的對立。並說明他們所謂「被忽視的男性權益」其實是在抽換概念,那些被建構出來的問題並非真正存在的性別問題,遭遇困難、需要協助的群體也沒有被忽視。
註:他在言談中先以「本以為這些數字很容易查到」、「但奇怪的是,州政府不必根據性別報告結果」暗示政府隱瞞關鍵的性別資訊,再以一種彷彿自己是正義揭露者的姿態說:「事實上,我是在布魯金斯學會弄了一個小型研究計畫才查到的」這種作法,實在很難讓人完全不對他數據的可信程度產生懷疑。無獨有偶,在後續的文章裡面,我們還會再談到他其他啟人疑竇的不公正表達方式。
延伸閱讀:
〈《致未來的男孩們》閱讀筆記:名為「想受到女孩子歡迎」的詛咒〉
〈不要把男孩養成一輩子不懂尊重與愛的巨嬰〉
〈不是堅持要你洗碗,但為什麼你什麼家事都不做?〉
〈「權力不對等」,以及從中誕生的性犯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