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工作做久了,越來越上手,卻感到越來越無聊?
每天解的bug就是那幾種,開會流程早就倒背如流,甚至連老闆開口你都知道接下來要講什麼。
一整天忙碌下來,回家後會突然懷疑:我今天到底有「變得更厲害」嗎?有趣的是,KPI明明都達成了,升等有望,同事說你可靠,主管說你穩定——但你自己心裡最清楚,已經有段時間「沒在學新東西了」。
這種感覺,熟悉嗎?
舒適的日常,其實是停滯的陷阱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穩定,要可靠。到了職場,很多人也理所當然地認為:「穩穩做事,就會慢慢進步。」
但現實是,同一件事做三年,不代表你變強三倍。
曾經有位資深工程師朋友分享,他熟到可以閉著眼睛維護公司的某套系統。每天的任務就是處理一樣的問題,一樣的請求。他說效率越來越高,但缺乏成就感。
三年過去了,他發現如果把他丟到另一間公司,使用另一套技術,他可能什麼都接不住。
穩定久了,就成了停滯。當你不再覺得痛苦,不再有挑戰感,也就意味著成長的速度正在放慢。
真正的成長,來自「做沒做過的事」
成長不是把舊的事情重複一百遍,而是做自己還不太會的事。哪怕只做一遍,也比悶頭原地打轉更有價值。
想想你職涯中那些讓你印象深刻的時刻,往往是那些第一次做什麼、很焦慮、很不確定、但最後你撐過去的時候:
- 第一次負責跨部門的專案
- 第一次獨立跟客戶簡報
- 第一次指導新人
- 第一次開口提出流程優化的建議
那種「我不確定我會不會,但我試了」的經驗,才是讓能力升級的關鍵節點。
那些你當時覺得很難的事,往往事後再回頭看,才發現原來是幫助自己成長的機遇。
為什麼我們不敢往困難的任務前進?
因為我們怕麻煩、怕搞砸、怕沒做好會被看低。
我們怕太出風頭會惹人討厭,怕問太多問題顯得自己很笨。
現實有時候也不給你舞台。可能你的主管只想你「乖乖把份內事做好」,公司文化獎勵「低風險、高效率」,同事們也都安於現狀,很難產生變化的動力。
但正因如此,主動去選擇困難的人,反而會走得比別人快。
這些人不是天生特別勇敢,而是他們知道——當你不再靠原本的優勢,而是硬著頭皮做一件你還不熟的事,那才是真正將「潛力」轉化為「實力」的過程。
你現在該做什麼?不是離職,而是「有意識地挑戰自己」
很多時候,機會就在眼前,只是你沒伸手去抓。你不是沒機會,而是你只選擇做安全的事。
你可以試著:
主動接一些你還沒做過的專案
不要等主管指派,主動提出想學習新技能或參與跨領域合作的意願。
提一個你一直覺得「應該有人來改善」的建議
那些你平常觀察到的問題,正是展現你思考能力的機會。
幫一位junior解一道你平常不太熟的問題
教學相長,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你也會被迫學習新知識。
這些都不需要離開公司、改變職稱,但它們會改變你的視角。
這世界其實不缺人才,而是缺那種願意主動「學會困難」的人。而這樣的人,也會慢慢變成組織裡最有價值的存在。
思考一下
如果你今天做的事,是五年前的你也能做的,那你可能真的停滯太久了。
職場不是比誰最穩,而是誰學得最快。
而成長從來不是舒適的結果,而是選擇挑戰後留下的痕跡。
你上一次對著螢幕心想「哇,這東西我以前真的不會做」是什麼時候?
如果你已經想不起來,也許,是時候做點「你還不太會做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