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防範:《別怕說不:小珊的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raw-image

第一集〈一場不敢犯錯的比賽〉


東辰高中的球場上,陽光正烈。球鞋摩擦地板的聲音此起彼落,汗水如雨般從球員臉頰滑落。對小珊而言,這是一場夢的開始——她終於成為籃球隊的一員,可以在這塊熟悉又陌生的場地上,和一群學姊、學姊的學姊們並肩作戰。


她記得第一天報到,學姊拍拍她的肩:「放輕鬆,跟著做就好。」那語氣不帶惡意,但她很快發現,「跟著做」意味著很多事都不能做。


練球時,只要有球彈出來,新人不能去搶,就算你的位置最近。叫戰術時,學姊講錯不能提醒,只能假裝沒聽見。連跑錯邊的時候,也只能照著跑錯,否則就是「太搶戲」、「不懂規矩」。


她壓抑著,壓著壓著,直到某次練習賽,她本能地撲上前防守,正面攔下了衝進禁區的學姊——卻不小心撞了對方一下。全場一靜。


學姊摔倒在地,眉頭緊皺,教練沒說話,反而是其他隊員先圍了上來,冷冷地盯著她。


那天下課後,她獨自收球、收水壺、收訓練背心,沒有人幫忙。接下來的三天,她像是空氣。練球時沒人傳球給她,下課後她走進更衣室,門卻在她面前關上。


她蹲在場邊,拎著球鞋,聽見隊內學姊在更衣室裡嬉笑聊天,彷彿她從未存在。她不明白,自己只是想好好打球,為什麼成了大家眼中的錯?


那幾天,球場依舊熱,汗水依舊流,可她覺得空氣冷冷的,像是把自己困在一個透明的冰箱裡。


她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太敏感,是不是撞到人就該被懲罰,是不是所有學妹都經歷過這些——只是她還不夠堅強。


直到她在圖書館借到一本書,書裡一句話讓她停下翻頁的手指:「忍讓不是義務,沉默不是團隊精神。」


她慢慢學會把情緒寫進筆記本,每天練球前提醒自己:不是妳做錯了,而是這些潛規則讓人不敢活成自己。


她還不敢直接跟教練或學姊說什麼,但她開始在放學後,悄悄和普通班的同學聊聊天,說出心事,也聽見別人經歷的故事。她知道,自己的感受不是孤單的。


有時候,她在籃球場邊看著學姊們練球,會想起自己初來乍到的熱情。那份熱情沒有消失,只是被藏了起來,等待一個安全的時機,再重新上場。


第二集〈教練說的都是對的?〉


凌晨四點的操場,天還沒亮,只有月光掛在學校後山的邊緣。小珊喘著氣,在操場上繞著圈跑,她的膝蓋像被細針反覆扎著,隱隱作痛。教練拿著秒錶,冷冷站在一旁,毫無表情。


「再兩圈,妳們這一組最慢,跑不完的下次就提早半小時來。」


小珊咬牙衝刺,眼前有點發黑。她從來沒想過,熱愛籃球會變成這樣的折磨。


整個寒假,女籃隊都在進行「冬訓計畫」,每天清晨四點集合,跑步、衝刺、對抗訓練接著是長時間的體能操課。連喝水都有規定:「休息不等於休息,是更專注地感受身體極限。」教練這麼說。


她曾在練球途中低聲說膝蓋不舒服,教練卻厲聲喝斥:「打球的人就別喊痛,裝病的滾下場。」全隊安靜地低頭,小珊的臉火辣辣的,像是站在眾人面前被剝光了尊嚴。


有天晚上,她終於鼓起勇氣寫了請假條,希望能去看校外的物理治療。助教接過去看了一眼,冷笑一聲,當場撕成兩半:「不來練,就不用上場。名單直接剔除。」


那一刻,她覺得自己像是掉進一個封閉的牢籠,只能在規則的牆裡轉圈,喘氣、流汗、假裝一切正常。


回到家,她洗澡時發現膝蓋浮腫。她不敢告訴父母,只說訓練比較累。晚上她躺在床上,一邊冰敷,一邊打開手機搜尋:「教練罵人很兇怎麼辦」、「學校體罰怎麼舉報」,但她遲遲沒按下搜尋鍵。


她一直以為,忍一忍就過去了;她以為,自己撐下去,就能變強。但現在她開始懷疑——什麼時候,「熱愛」被偷換成了「犧牲」?又是從哪一天起,身體的警訊變成了禁語?


直到某天午休,她在學校公告欄上看到一張小小的紙條,上面寫著:


> 「如果你正在經歷讓你懷疑自己的訓練,請記得這不是你的錯。校內有輔導室,也有中立老師可以傾聽。你還可以撥打1953,這條線不是用來責備你,而是保護你。」


那幾個字像針一樣扎進她的心裡。


她開始做一件誰也不知道的事:寫下每天發生的事,標記時間、地點、說話的人。她不知道會不會用上,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再只靠忍耐過活。


那天晚上,她看著鏡中的自己,低聲說了句話:


「我不是在逃避,我只是想活得健康一點。」


也許這還不是說出口的時機,但她已經踏出第一步。她開始意識到,不是所有權威都該無條件服從。尤其當那份權威,正一點一滴消耗著她曾經那麼珍惜的夢。

第三集〈妳可以說出來〉


風在晚自習後的校園裡游走,像是在傾聽每間教室未說出口的話。


小珊坐在教室後排,看著桌上的聯絡簿發呆。那張紙上,她寫好了想給導師看的請假理由,卻遲遲沒有交出去。


這幾天她膝蓋的腫脹越來越嚴重,訓練仍然無止無休。她試著找導師談,導師聽完只說:「啊,體育隊啊,那本來就比較嚴。這是學長制,妳適應一下就好。」


她低著頭點點頭,心裡卻好像有什麼碎掉的聲音。她想問:「難道每個人的熱愛都該這樣被踐踏嗎?」但話卡在喉嚨,像球卡在籃框邊,始終投不進。


她也去找了輔導老師。老師面帶微笑,說:「也許妳最近比較敏感,畢竟高一嘛,很多壓力。可以多睡一點、放鬆一點,慢慢調整就好。」


她走出輔導室那刻,甚至開始質疑自己:是不是自己真的太玻璃心?是不是別人都撐過來了,只有她在意這些事?她上網搜尋「情緒太多怎麼辦」、「為什麼我老是想哭」,頁面跳出一大堆測驗,她一一做完,結論模糊,沒有一句話能告訴她:妳沒有錯。


某天晚自習,她心神不寧地翻著手機,看到一篇心理師的文章〈你不是太脆弱,是他們太暴力〉,她一字一句地讀,像抓到一根繩子,淚水突然止不住地落下來。


文章最後寫著:「被傷害的時候,最難的不是受傷,而是被迫懷疑自己是不是該受傷。」


她終於撥打那支電話——教育部1953。手機響了幾聲,電話那頭接起來的是一位聲音溫柔的社工。


「我不知道該不該打這通電話……」她的聲音顫抖,幾乎聽不清楚。


「妳可以慢慢說,我在聽,妳不需要急,也不需要立刻下結論。」對方的語氣很輕,卻很堅定。


她開始斷斷續續地描述練球的情況、教練的話、學姊的冷漠,以及她在更衣室門口站著的那三天。


社工說:「沒有誰應該被關在門外。沒有人可以剝奪妳的休息與身體完整的權利。」


這句話讓她靜默了很久。


那晚她終於睡得比較沉。不是因為問題被解決了,而是因為她知道,有人相信她說的話,有人願意站在她那邊。


隔天,她重新把那張寫著請假理由的紙條攤開,放進信封,連同那本紀錄的筆記本,準備交給一位和球隊無關的老師——一位她曾經在社團活動中見過、總是溫和對待學生的老師。


她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但她知道,從這一刻起,她不再選擇沉默。


說出來,不是示弱,而是她對自己最堅強的保護。


第四集〈有更多人受過傷〉


那天中午,小珊被輔導室老師請去會談。她以為又是例行關懷,沒想到坐在會議桌旁的,除了老師,還有兩位穿著正式服裝、出示證件的大人。


「我們是教育局的社會工作師,」其中一人開口,語氣柔和卻清楚:「收到妳的通報,我們今天正式進行校園暴力的調查訪談。」


她怔住了。那通電話,真的有人當真了。


老師面色尷尬,但沒有多說什麼,只說會全力配合。她點點頭,把事先整理的筆記與照片證據交出。那些日子裡默默記下的對話、訓練內容、甚至助教撕請假條的碎紙殘角,如今成了保護她的盾。


消息在校內悄悄傳開,有人說她「太誇張」,也有人私下傳訊息鼓勵她:「真的很佩服妳的勇氣。」


一週後,學校公告出現一張低調通知:「女籃隊即日起暫停集訓,啟動內部程序審查,教練與助教將暫停指導職務,接受調查。」


但最讓她震撼的,是一封從輔導室轉交來的匿名信。信是手寫的,紙有些泛黃,上頭寫著:


> 「謝謝妳站出來。三年前我也是東辰的女籃學妹,曾經因為受傷被罵軟弱,最後默默退出球隊。當時我沒能說出口,但我一直記得那種感覺。看到新聞提到妳,我哭了。我只是想告訴妳,妳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但妳讓更多人開始相信,這些事可以被看見。」


小珊拿著那封信,沉默良久。那晚,她走過體育館,看見球隊的公告欄被撤下、練球場地拉上封鎖線。平常最熱鬧的地方,如今靜悄悄地,只剩下籃框在風裡輕輕晃動。


幾天後,媒體也報導了此事。新聞畫面中,學校代表出面說明調查進度,強調會「強化制度監督」,並開放學生申訴管道與匿名反映機制。


輔導室外張貼了一張全新的海報:《學生申訴與輔導流程》。而學校官網首頁,新增了一個小小的連結:匿名通報入口。


她走進教室時,一位以前從未講過話的學妹遞來一張折好的紙條。打開來,是一句話:


> 「謝謝妳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在痛。」


她沒說話,只是對那學妹點了點頭,眼角的光微微閃爍。


那天放學後,她回到操場,站在熟悉的籃框下。籃球不在手上,但她知道,那份屬於她自己的選擇權,終於回來了。


而這一次,她不是孤單一人。

第五集〈下一場比賽,妳自己決定〉


東辰高中的春天來得特別快,體育館的外牆爬滿了新綠的藤蔓。那曾是小珊最熟悉的地方,如今卻多了一份陌生感。


教練和助教暫停職務調查後,校方終於進行球隊重整。一位新任的體育老師接下指導職務,帶來一份從未出現在過去訓練中的文件——《選擇參與式訓練協議書》。


內容寫得簡單清楚:訓練計畫必須經全隊共同討論制定,所有人有權利表達身體狀況,有權說「不」,不會因此被剔除名單,也不會被貼上「不夠拚」的標籤。


她站在公告欄前,靜靜看著那張協議書,心裡沒有想像中的激動。她不是不感謝這個改變,只是,那個她曾拼了命想留下的位置,如今已不再是她的夢。


她遞出了退出申請。不是逃避,而是選擇。她回到普通班級的日常,不再背著球袋趕往球場,但每天放學後,她依舊會去操場投籃,只為自己打球。沒有眼神審視,沒有秒錶壓迫,只有籃球與籃框的單純回應。


她也開始參與校內的心理輔導志工計畫,協助設計《學生自主行動小冊》,裡面不談沉重的法條,只寫著一些在沉默邊緣時能抓住的小句子:

「你可以說出來。」

「不是只有服從才叫成熟。」

「痛了,就可以停下來問為什麼。」


她把這本小冊分送給學弟妹們,也擺在輔導室門口。有時會有人默默拿走,有時則留下悄悄的便條:「謝謝妳,我也正在練習說不。」


畢業典禮那天,她穿上學士服,走進操場的陽光中,與家人合影、與同學歡笑。儀式結束前,她將最後一本小冊放進校園時光膠囊,寫下封面那句話:


> 「練習說不,不是背叛,是保護。」


她知道,過去那些疼痛與沉默,不會消失,但它們已經被轉化成一種力量。


那是未來的某個學妹,站在球場邊緣時能夠聽見的聲音,那是更多學生在面對不合理時,不再懷疑自己的依據。


籃球仍是她的熱愛,但她不再需要一張名單證明自己的價值。


下一場比賽,她自己決定是否參加。


而這一次,她會為自己上場。


📝 給每一位正在努力撐著的學妹們:


我是小珊,曾經也和妳一樣,在那個籃球場上努力忍耐,只為了不被排擠、不被認為是個麻煩製造者。 如果妳也正在經歷那些讓人窒息的事,請妳記住這些話——



📌 一、當學長姊的「潛規則」讓妳很難受的時候


不是一直順從才是團隊精神,妳有權利說:「這樣不對。」 先照顧好自己的心和身體,真的撐不下去,也不是妳的錯。 妳可以先悄悄找信任的老師或朋友說說,不一定要馬上對抗整個制度。



📌 二、當教練或老師的要求讓妳感到痛苦


妳的痛不是「假裝」,也不是「太弱」,是對方太不合理。 妳不是偷懶,而是在保護自己。 試著把每天的事記錄下來,或拍下來。那些,是妳保護自己的力量。 如果妳不知道找誰,輔導老師、校安人員、甚至別的科任老師,都可能是出口。



📌 三、當妳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太玻璃心


請妳相信:問題不是妳太敏感,而是他們太暴力。 教育部有一個1953的專線,那裡的社工會傾聽、幫助妳,不會責怪妳。 妳不需要等到崩潰,才配求助——只要妳覺得怪,就可以說出來。



📌 四、當妳想保護自己,或試著改變什麼


妳真的不是一個人。很多人跟妳有一樣的痛,只是還沒說出口。 有時候,妳的勇敢會讓制度開始鬆動。 如果妳不敢當面說,也可以寫下來,交給值得信任的大人。



📌 五、請記得,妳一直擁有選擇的權利


可以留下,也可以離開。那是妳的決定,誰也不能剝奪。 說「不」不是背叛,而是溫柔地對自己說:「我值得被尊重。」 妳的每一步,會照亮別人前行的路。



🌱 妳的心和身體,才是最值得被珍惜的主場。


請不要怕說不,因為那是開始愛自己的第一步。


——小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沒事走走
6會員
32內容數
沒事走走~
沒事走走的其他內容
2025/07/16
一場從「那晚列車聲」啟程的奇幻旅程,小公主穿越校園、戀愛、職場與家庭,在每一站傾聽他人的心聲,也找回遺失的自己。這是屬於她的《小王子》式成長之旅,溫柔且真誠,寫給每一位在世界裡學著成為自己的靈魂。
Thumbnail
2025/07/16
一場從「那晚列車聲」啟程的奇幻旅程,小公主穿越校園、戀愛、職場與家庭,在每一站傾聽他人的心聲,也找回遺失的自己。這是屬於她的《小王子》式成長之旅,溫柔且真誠,寫給每一位在世界裡學著成為自己的靈魂。
Thumbnail
2025/07/16
林青禾,成績常年吊車尾,卻用畫筆逆轉人生。從校內比賽到全國設計賽銀獎,他靠堅持與創作突破分數枷鎖,最終成功申請上國立科技大學設計系。這是一段不被看好卻勇敢追夢的青春紀實。
Thumbnail
2025/07/16
林青禾,成績常年吊車尾,卻用畫筆逆轉人生。從校內比賽到全國設計賽銀獎,他靠堅持與創作突破分數枷鎖,最終成功申請上國立科技大學設計系。這是一段不被看好卻勇敢追夢的青春紀實。
Thumbnail
2025/07/15
阿正,35歲,任職於台北某科技公司,為人低調、不爭不搶,堅持「準時下班、不多做一秒」的工作哲學。他是眾人眼中的「薪水小偷」,但他內心有自己的一套哲學:人生已經夠難,為什麼還要燃燒自己成就別人的夢?阿正在辦公室如廁時突然聽見水聲異常,一轉身竟被馬桶吸入,醒來已置身魔法與劍的異世界......
Thumbnail
2025/07/15
阿正,35歲,任職於台北某科技公司,為人低調、不爭不搶,堅持「準時下班、不多做一秒」的工作哲學。他是眾人眼中的「薪水小偷」,但他內心有自己的一套哲學:人生已經夠難,為什麼還要燃燒自己成就別人的夢?阿正在辦公室如廁時突然聽見水聲異常,一轉身竟被馬桶吸入,醒來已置身魔法與劍的異世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允許情緒不是要溺在情緒裡 #講出眼前的顏色加物品 昨晚21:30時,燁還在家裡用輕球練習投籃 我限制並制止孩子後,燁因失望而哇哇大哭 真的是哇哇大哭,整張臉皺在一起那種 想想,燁也才小二…真的還只是個孩子啊! 睡覺時間到了,孩子還想摸球、練習投籃 「你喜歡打球很好,不過什麼時間做什麼
Thumbnail
#允許情緒不是要溺在情緒裡 #講出眼前的顏色加物品 昨晚21:30時,燁還在家裡用輕球練習投籃 我限制並制止孩子後,燁因失望而哇哇大哭 真的是哇哇大哭,整張臉皺在一起那種 想想,燁也才小二…真的還只是個孩子啊! 睡覺時間到了,孩子還想摸球、練習投籃 「你喜歡打球很好,不過什麼時間做什麼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不要惹事, 但也不要怕事. 隱忍與和善是美德, 但當對方再三欺凌, 站住腳反擊自衛最少能讓他們知道你不是好欺負.
Thumbnail
不要惹事, 但也不要怕事. 隱忍與和善是美德, 但當對方再三欺凌, 站住腳反擊自衛最少能讓他們知道你不是好欺負.
Thumbnail
父母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時,常常感到擔心和害怕,因為孩子的行為變得無法預測。本文探討了青春期孩子行為背後的渴望和無助,並提供瞭如何和青春期孩子好好相處的建議。
Thumbnail
父母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時,常常感到擔心和害怕,因為孩子的行為變得無法預測。本文探討了青春期孩子行為背後的渴望和無助,並提供瞭如何和青春期孩子好好相處的建議。
Thumbnail
人際關係一直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可是如果遇到霸凌,身邊的大人要怎麼察覺到呢?以下分享孩子被霸凌可能的情緒反應。
Thumbnail
人際關係一直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可是如果遇到霸凌,身邊的大人要怎麼察覺到呢?以下分享孩子被霸凌可能的情緒反應。
Thumbnail
Tony和小品老師引導孩子面對情緒的方式,是透過同理、眼光,引導孩子認識責任,讓孩子看見自己一層層情緒背後的委屈與用心,因為老師和孩子在同一艘船上,他們才能一起划向更好的地方。
Thumbnail
Tony和小品老師引導孩子面對情緒的方式,是透過同理、眼光,引導孩子認識責任,讓孩子看見自己一層層情緒背後的委屈與用心,因為老師和孩子在同一艘船上,他們才能一起划向更好的地方。
Thumbnail
繼上篇, 腦中思考了這麼多後,上課鐘聲響起,我回到教室,假裝一切都跟二十分鐘前一樣,甚麼也沒變。那堂正好是這個女人的國文課,前面都開始的很正常。女人說著她的事,或許有人在聽,或許有人沒在聽,反正都是些不重要的話。
Thumbnail
繼上篇, 腦中思考了這麼多後,上課鐘聲響起,我回到教室,假裝一切都跟二十分鐘前一樣,甚麼也沒變。那堂正好是這個女人的國文課,前面都開始的很正常。女人說著她的事,或許有人在聽,或許有人沒在聽,反正都是些不重要的話。
Thumbnail
針對兒童的暴力不僅是肢體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或性方面的。對兒童的性暴力包含對兒童的性剝削與性虐待,其可作為一概括性用語,指涉包括刻意作為與不作為,以及與肢體及心理暴力相關的各種現象。
Thumbnail
針對兒童的暴力不僅是肢體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或性方面的。對兒童的性暴力包含對兒童的性剝削與性虐待,其可作為一概括性用語,指涉包括刻意作為與不作為,以及與肢體及心理暴力相關的各種現象。
Thumbnail
在幼兒園歷經“巴掌事件”後,本來就習慣一個人(長女關係)的我更加安靜。潛意識覺得這個是保護自己的好方法。說少錯少,不說應該就不會有錯。以為離開幼兒園的舊有環境後會得到嶄新生活圈子,從此快樂生活的我,在升上小學發現自己不被同性待見,還要被誤會還是污衊後的我開始覺得這個世界沒有想像中美好,甚至很討厭。
Thumbnail
在幼兒園歷經“巴掌事件”後,本來就習慣一個人(長女關係)的我更加安靜。潛意識覺得這個是保護自己的好方法。說少錯少,不說應該就不會有錯。以為離開幼兒園的舊有環境後會得到嶄新生活圈子,從此快樂生活的我,在升上小學發現自己不被同性待見,還要被誤會還是污衊後的我開始覺得這個世界沒有想像中美好,甚至很討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