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折疊的創傷|當一位母親問孩子:你更愛我,還是更愛你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暑假來臨,我有了更多時間沉澱與思考這一學年發生種種。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忍不住想起某些學生。有些學生,基本每年都會遇到,他們內心深藏的困境,讓我深切希望能提供真正的幫助。

即使幫助不了他們,至少,不要讓自己變成加害者。

此外,我也理解有不少老師,或一般民眾也有類似的困擾,他們想幫助身邊的人,卻不知道如何伸出援手。

所以我想談談,那些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增加,校園中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

根據統計,單親家庭的數量逐年增加,這也意味著有更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面臨著獨特的挑戰。

當這些孩子在學習或生活中出現問題時,透過深入的對話,我們常會發現他們正承受著來自單親父親或母親的種種壓力。

這篇文章,我想深入探討其中一種令人心疼的困境:當單親父母因自身未能處理的痛苦,強迫孩子在他們與另一方之間「選邊站」時,所形成的代際創傷。

我曾觀察到一位女大學生,她與許多單親家庭的孩子有著相似的經歷。

她從小父母離異,跟著母親生活。多年來,母親在她面前提起父親時,總是恨意滿溢,將自己視為受害者,並期望她能與自己共情,一同批判父親。

然而,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多麼沉重的負擔?孩子內心同樣有傷,怎能輕易成為父母恨意的載體?

我記得有一次,一位學生曾對我說過一番話,大意是:相比那個離婚後離開家的父親,她當然也曾有恨意,因為那對孩子而言,無異於一種拋棄。然而,她更恨她的母親。

我當時感到不解,便問她為何這麼說。

她告訴我:「父親雖然不在身邊,但他至少沒有日日在我面前宣洩他的恨意。而母親,她天天與我生活在一起,卻從未真正關心過我的痛苦!她只在乎自己多麼委屈,從未想過家散了,我有多難受。所以我更恨她。」


恨意的傳遞:家庭系統中的無形鎖鏈

家庭,本應是溫暖的港灣,卻也可能成為情緒傳遞的無形管道。

心理學家Bowen的「多世代傳遞歷程」(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rocess)理論,揭示了家庭內部的情緒和行為模式,是如何通過多代人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傳遞下來的。

這些模式包含了情緒反應、壓力管理方式、溝通風格和解決衝突的策略。

例如,一個家庭中常見的焦慮或控制行為,可能在下一代中以類似的方式出現,因為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學習並模仿了父母的行為和情緒反應。

更為關鍵的是「投射過程」,這是多世代傳遞的主要機制之一。

它指的是父母將自己未處理的情緒、焦慮和未解決的問題,無意識地轉移到子女身上。這些投射過程可能導致特定的子女承擔家庭中的情緒負荷或角色。

當父母因自身童年未被滿足的需求或未處理的創傷,形成了特定的情緒反應模式和壓力管理方式,這些模式便可能在日常互動中無意識地顯現,觸發深層的「功能障礙的傳遞」。

孩子作為「被投射者」,無意識地承擔了父母未解的焦慮和憤恨。

他們過去的討好行為,正是對這種投射的無聲回應,試圖修補家庭中的情緒裂痕,卻忽略了這份責任本不屬於他們。這種「折疊的恨意」不僅僅是情緒的傳遞,更是一種功能失調的關係模式被孩子內化。

孩子在這種模式中,常常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只要自己足夠努力、足夠好,就能改變父母的問題,從而獲得愛與肯定。

可惜的是,這種努力注定失敗,因為父母的忽視或傷害,根源於他們自身未解的議題,與孩子的表現無關。這種深層次的無力感,進一步加劇了恨意的折疊與內化。

此外,個體的「自我分化」水平,也影響著代際傳遞的過程。

自我分化程度較低的個體,更容易被家庭傳遞下來的情緒模式所影響,從而延續家庭中的問題行為。這解釋了為何有些家庭的問題會代代相傳,形成難以打破的循環。


從受傷到傷人:循環中的心理機制

童年時期的創傷,如忽視、傷害或情感缺失,會在個體內心深處根植「我不夠好」或「不值得被愛」的信念。

這種低自我價值感會導致成年後出現自卑、過度取悅他人、害怕被拒絕等行為模式。

這些受過傷的個體在人際關係中可能難以建立信任感,對他人的關心抱持懷疑,甚至選擇自我封閉。

在親密關係中,這種不安全感可能導致對伴侶的過度依賴或對親密的恐懼,形成不穩定的關係模式。

更令人心疼的是,一些曾經的受害者,在成年後卻可能無意識地成為施害者。

這並非簡單的「報復」,而是一種複雜的心理轉化,是「折疊的恨意」以扭曲的方式尋求出口。

例如,為何有些被欺負的媳婦,後來成了惡婆婆;為何有些人被PUA(搭訕藝術,指透過心理操控使人失去自信),後來又去PUA別人;以及被控制的孩子,長大後會忍不住去控制別人。

從客體關係理論的角度來看,受虐兒可能內化了外在的「壞客體」,將施虐者視為「好客體」,並以此模式來解讀世界和人際關係。

他們可能固著於在家中扮演被懲罰、指責的角色,並在日後的人際關係中無意識地重演此模式,甚至採取「誘發攻擊」行為,無意識地誘使他人對自己施暴,以重現熟悉的、儘管痛苦的關係模式。

這種從受傷到傷人的轉變,是童年創傷所帶來的深層心理適應,而非簡單的線性發展。它源於對過去無力感的補償,試圖透過控制他人來獲得一種虛假的力量感。

佛洛姆(Erich Fromm)的施虐-受虐觀點也為此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他指出,受虐傾向的人常有自卑感、無力感與微不足道感,他們貶損自己,不相信能主宰自己,因而高度依賴外在的力量。而施虐傾向,則會展現在使他人依賴自己、從他人處剝削強取、傷害羞辱他人等行為上。

施虐者通常更少自覺,並善於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例如「我懂得比你多,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佛洛姆提醒,施虐與受虐皆容易與「愛」產生混淆。施虐者以愛為名進行支配,受虐者以愛為名表現犧牲。然而,這兩者都非真正的愛,而是對孤獨感的逃避和對控制的渴望。

這種「折疊的恨意」成為了未來關係的藍圖,而不僅僅是一種感覺。

個體在內化了功能失調的模式和「不值得被愛」的信念後,會無意識地尋求重塑類似的動力,或者吸引與原施虐者相似的伴侶,或者自己成為施虐者,這往往打著「愛」或「為你好」的旗號。

這是一個悲劇性的循環,傷口非但沒有癒合,反而被投射到外界,延續著最初的痛苦。這是一種絕望而又錯誤的嘗試,試圖重新獲得對過去無力經歷的掌控感。


內在家庭的對話:看見與接納

面對這份「折疊的恨意」,我們該如何解開?

整合流派的心理學,特別是內在家庭系統(Internal Family Systems, IFS),提供了一個充滿慈悲與希望的視角。

IFS強調「傳承負擔」(Legacy Burdens)的概念,這指的是那些代代相傳、甚至來自祖先的負面認知、感受和身體感受。

這些負擔可能源於家庭未被處理的創傷、文化規範或歷史事件,它們無形中影響著後代的情緒和行為模式。

IFS的療癒目標,是幫助個體從這些過於活躍的「部分」中,讓核心「自我」重新領導它們,並與這些「傳承負擔」進行對話,從而釋放被壓抑的痛苦,讓內在系統恢復和諧。

這種方法與家庭系統理論中對代際傳遞的理解相輔相成,提供了一條具體的路徑,去識別並轉化那些無意識中被繼承的情緒模式。

也就是將先人遺留於我們內在的部分,視為需要被理解和整合的「家庭成員」,而非需要被消除的「病症」,能培養更深的自我慈悲與接納,這正是解開「折疊的恨意」的關鍵一步。

我相信,自我療癒的真諦,並非尋找外在的治療或他人的安慰,而是尋找我們內在的力量和智慧。

它不是因為「你有問題」才需要療癒,而是讓你的心靈在面對各種情境時,都能找到一種平靜的自由。

這份「折疊的恨意」,雖然源於童年時期缺乏主體性的經歷,但可以透過有意識地運用存在主義的自由與責任來轉化。

這不是要指責受害者過去的遭遇,而是賦予他們重新掌控現在與未來的力量。透過積極投入意義建構的過程,個體可以重新敘述他們的創傷,將其視為成長的熔爐,而非終結,最終將「折疊的恨意」轉化為深刻個人演變的催化劑。


自我覺察與哲學提問:引領內在探索

要解開「折疊的恨意」,首先需要的是深刻的自我覺察。這是一個向內看的過程,需要我們勇敢地直面那些被壓抑的情緒和信念。哲學現象學式的提問,能很好地引導我們進行這種內在探索,幫助我們看清自己的困境,並從中找到新的可能性。

你可以試著問自己以下問題:

「這份恨意,它真正想告訴我什麼?」

恨意往往是深層需求未被滿足的信號。它可能指向童年時期未被看見的痛苦,或對公平、尊重的渴望。

「我是否正在無意識地重演父母的模式?」

回顧自己的親密關係和人際互動,是否發現某些模式與父母的關係模式驚人地相似?這份覺察是打破循環的第一步。

「如果我不再被這份恨意所驅動,我會如何選擇?」

想像一個沒有「折疊恨意」的自己,你的生活、關係和選擇會有哪些不同?這能幫助你釐清真正的渴望。

「我願意為自己的內在平靜,承擔怎樣的責任?」

療癒是個人的旅程,雖然創傷源於他人,但選擇如何回應和療癒,是我們自己的責任。這份責任感,正是力量的來源。


走向和解:看見、被看見與自我療癒的起點

看見自己的傷痛,是療癒的第一步。

當一個人願意直面內心的「部分」,給予它們空間和理解,就能開始感受到被看見,進而接納那個受傷的自己。

這種「看見自己,感覺被看見」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深層的療癒。

進而,療癒是一個漫長而需要耐心和恆心的過程,但每一步都充滿希望。請允許自己溫柔地對待內心的傷痕,因為你值得被愛,值得擁有平靜與自由。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課程、講座或其他合作邀約,請來信studiomowen@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梅若樺-avatar-img
3 天前
謝謝你的包容,我會試著接受不完美但真實的自己。
avatar-img
容我說
96會員
102內容數
哲學博士。結合哲學諮商與教育的實務經驗,以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覺察。
容我說的其他內容
2025/07/11
我們在內卷的洪流中疲於奔命,用工作的忙碌填滿所有縫隙,卻對自我的感受、真實的生活變得麻木。我想問自己,也想問你:當我們都活成了工作的形狀,那我們的人生又該是什麼模樣?當疲憊成為常態,我們又能從疲憊中收穫些什麼?當無效努力成為一個錯誤的示範,我們到底該如何生活,如何取捨,才能收穫真實的幸福?
Thumbnail
2025/07/11
我們在內卷的洪流中疲於奔命,用工作的忙碌填滿所有縫隙,卻對自我的感受、真實的生活變得麻木。我想問自己,也想問你:當我們都活成了工作的形狀,那我們的人生又該是什麼模樣?當疲憊成為常態,我們又能從疲憊中收穫些什麼?當無效努力成為一個錯誤的示範,我們到底該如何生活,如何取捨,才能收穫真實的幸福?
Thumbnail
2025/07/05
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之子公開控訴母親,揭露了這位知名心理學家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對於這件事,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理解。我認為,理解比站隊更重要,這樣才能真正看到她兒子選擇寫書拍紀錄片的價值所在。這無疑是一個悲劇,一個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悲劇——它讓我們思考:生命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Thumbnail
2025/07/05
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之子公開控訴母親,揭露了這位知名心理學家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對於這件事,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理解。我認為,理解比站隊更重要,這樣才能真正看到她兒子選擇寫書拍紀錄片的價值所在。這無疑是一個悲劇,一個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悲劇——它讓我們思考:生命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Thumbnail
2025/05/12
當中年階段的疲憊與挫折加諸在個體身上,如果周遭盡是敷衍、冷漠或互相消耗的關係,最終就會走向一種帶著自保本能的「無言」。 這種「失語症」的可怕之處,在於它不僅拉大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讓個體與自己內在都斷了連繫:一旦連自我都不願傾聽,就只剩隱忍和形同麻木的日常。 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這個狀態?
Thumbnail
2025/05/12
當中年階段的疲憊與挫折加諸在個體身上,如果周遭盡是敷衍、冷漠或互相消耗的關係,最終就會走向一種帶著自保本能的「無言」。 這種「失語症」的可怕之處,在於它不僅拉大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讓個體與自己內在都斷了連繫:一旦連自我都不願傾聽,就只剩隱忍和形同麻木的日常。 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這個狀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看完這篇,或是正在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母愛是很可怕的,無處不滲透,上天下地,天羅地網,每個細縫都逃不掉,填滿了所謂的母愛,雖然不至於窒息而死,也是讓人喘不過來。到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人,是自己掙脫出來的,還是母親張開雙手,開了一條縫,讓孩子的自我得以喘一口氣,長大一點呢?   當孩子的生活技
Thumbnail
看完這篇,或是正在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母愛是很可怕的,無處不滲透,上天下地,天羅地網,每個細縫都逃不掉,填滿了所謂的母愛,雖然不至於窒息而死,也是讓人喘不過來。到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人,是自己掙脫出來的,還是母親張開雙手,開了一條縫,讓孩子的自我得以喘一口氣,長大一點呢?   當孩子的生活技
Thumbnail
寫一段在家族裡,讓你百感交集、層次複雜的關係。
Thumbnail
寫一段在家族裡,讓你百感交集、層次複雜的關係。
Thumbnail
偶爾會收到讀者的來訊表達與父母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但在情緒抒發之後總會聽到一句話:「我這樣是不是很不孝順?」我每每聽了總是一陣揪心,也感嘆許多人總是被「孝順」兩個字綁住,即便才跟父母發生爭執而鬧得不愉快,但事後回想總是內心感到愧疚而開始檢討自己。 我發現許多人似乎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所存在權力
Thumbnail
偶爾會收到讀者的來訊表達與父母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但在情緒抒發之後總會聽到一句話:「我這樣是不是很不孝順?」我每每聽了總是一陣揪心,也感嘆許多人總是被「孝順」兩個字綁住,即便才跟父母發生爭執而鬧得不愉快,但事後回想總是內心感到愧疚而開始檢討自己。 我發現許多人似乎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所存在權力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了作者羽茜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並提出對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特殊見解。書中提到的關鍵詞包括愛、家庭傷痕、獨立個體等。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了作者羽茜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並提出對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特殊見解。書中提到的關鍵詞包括愛、家庭傷痕、獨立個體等。
Thumbnail
「你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最像自己的父母嗎?」 「什麼時候?」 「當孩子說出:『我這輩子都不會像你一樣!』的時候」 這段對話出自我大學修習《家庭發展》時,教授在課堂中說的一段話,當時聽完全班同學只覺得有趣,沒想到多年前一句玩笑話,卻成為現今正中眉心一發子彈。
Thumbnail
「你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最像自己的父母嗎?」 「什麼時候?」 「當孩子說出:『我這輩子都不會像你一樣!』的時候」 這段對話出自我大學修習《家庭發展》時,教授在課堂中說的一段話,當時聽完全班同學只覺得有趣,沒想到多年前一句玩笑話,卻成為現今正中眉心一發子彈。
Thumbnail
爸媽不是萬能的,很多時候遇上的問題,還是需要孩子學會如何靠自己去解決。 但身為父母,我們的陪伴與關心,是孩子人格成長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Thumbnail
爸媽不是萬能的,很多時候遇上的問題,還是需要孩子學會如何靠自己去解決。 但身為父母,我們的陪伴與關心,是孩子人格成長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