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捲時代的文明病:備份了資料,卻忘了備份人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raw-image

 

1.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撇開玄學成分,這句話其實很符合理學。

設想一下,當一個人長期處於不理想的環境中,他的「運勢」自然會隨之走下坡。

比如一個人因為工作疲憊累積多時,日復一日地忍耐,忍著老闆的壓榨,慢慢形成心裡的鬱結,導致整個人的情緒變得易燃易爆。

這種身心俱疲的狀態,自然會讓一個人更容易犯錯,因為疲憊而一不留心,打翻了水杯。因為情緒不滿,導致開車多踩了點油門,導致肇事……

這背後,是我們這一代人普遍的困境。我們身處一個被「內卷」所定義的時代,一種非理性的內部競爭,一種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的徒勞消耗。

許多年輕人,包括我自己,都在這種巨大的不確定性和職業焦慮中掙扎我們渴望在工作中找到意義與滿足感,卻又不得不面對經濟下行和競爭白熱化的殘酷現實。

這種深層的矛盾,正是那股將我推向「壞運氣」的暗流。

所謂的「禍不單行」,其實是一條清晰的因果鏈:一個有毒的外部系統,引發了持續的負面內在反應,進而削弱了我們謹慎行動的能力,最終讓「意外」變得不再意外。我的「壞運氣」,不過是這條鏈條上,必然會發生的一次斷裂。

而這一次斷裂,發生在我使用了三年的筆記型電腦上。

週二下午,電腦提示系統更新。我沒有多想,點擊了確認。

進度條緩慢爬行,然後,卡住了。

在那個瞬間,被工作磨損殆盡的耐心讓我做出了一個致命的決定:強制重啟。

這個動作,相當於在一個人的大腦正在進行精密的神經重塑手術時,突然切斷電源。

結果是,我的電腦再也無法正常開機。

我嘗試了所有網路上的自救方法,但都無濟於事。

昨天一早,我抱著它,像抱著一個病危的親人,開始了我的維修之旅。

第一家店的工程師學藝不精,檢測一個小時,打電話叫我換家電試試。

直到第二家店才得到最終判決:重灌系統。

 

2.

重灌系統後,我抱著電腦回家,開始通過OneDrive、iCloud、微信的手機備份等處,一點點通過雲端上的資料,重新拼湊起電腦原先的樣貌。

在這段時間裡,我想起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The Father)。

這部由安東尼・霍普金斯主演的電影,以一種驚人的主觀視角,將觀眾完全沉浸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世界裡。

在老父親安東尼的腦海中,時間是錯亂的,空間是重疊的;女兒的面孔時而熟悉,時而陌生;公寓的佈局在記憶中不斷變換。他對時間掌控感徹底喪失,反覆問著:「現在幾點了?」。

我的處境,正是失智症的數位翻版。硬碟的崩潰,如同大腦中海馬迴的一次物理性損傷。那些儲存的資料,包括過去的照片、隨手的札記、未完成的草稿、數不清的文件,它們構成了我過去數年的數位足跡,我的外接自傳式記憶。

如今,這部分記憶被粗暴地撕裂了。

我努力回想,硬碟裡到底有哪些重要的東西,腦中卻一片空白。

我知道有些東西失去了,而且很重要,但我無法準確地說出我到底失去了什麼。這種「知道自己遺忘,卻不知道忘了什麼」的狀態,正是安東尼在電影中所經歷的核心痛苦。

我們的時代,個體的「自我」早已不再完整地存於顱腔之內。我們的記憶、我們的身份、我們的社交關係,都高度依賴這些外部的、脆弱的數位義肢。

當這個外接大腦突然「中風」,我們所體驗到的,不僅僅是工具的損壞,而是一種存在性的危機,一種自我的局部死亡。

儲存在OneDrive和iCloud上的資料固然安然無恙,但那些散落在本地硬碟上的,大多是個人的、非工作的檔案,它們隨著硬碟的格式化,灰飛煙滅。

種種看似無心的儲存習慣,不經意間暴露了我潛意識裡對價值的排序。

雲端,那個被我視為永恆、安全、不容有失的聖殿,我供奉的是我的工作。而本地硬碟,那個隨時可能損壞、被我視為次要的凡間,我安置的是我的生活,我的一部分自我。

這不禁讓我問自己一個尖銳的問題:「我是不是,不太重視我自己?」

我對工作的情感,向來是又愛又恨。我熱愛那些能帶來價值感和意義的項目,在投入中獲得巨大的成就感。

但同時,它也像一頭貪婪的巨獸,吞噬著我的時間、精力,甚至是我與自我的連結。

那些深夜不眠的夜晚,我告訴自己是在整理白天的思緒,但或許,那只是用另一種形式的工作,來填補生活的空白。

寫作,本應是抒發,卻也漸漸變成了另一項需要勞心勞力的任務。這次數據的「無意識篩選」,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內在價值的失衡。

那些遺失的檔案,比如一些「無關緊要」卻充滿回憶的瑣碎,它們難道不重要嗎?

它們也是我人生的一部分。但我沒有把它們備份到雲端,這意味著在我的潛意識深處,它們的優先級,遠遠低於一份工作報告或一個項目企劃。

我所遺失的,正是那個被忽略的「關係性自我」的數位殘骸。而我所保全的,則是那個被過度強化的「個體性職業自我」。

 

3.

這場電腦當機,意外地成為一次對我內心世界的考古。它沒有創造出這個價值排序,而是殘酷地揭示了它。

當我試圖回憶那些遺失的檔案時,我發現自己的記憶是如此模糊、破碎且不可靠。

有些東西,想不起來,就好像從未存在過。這讓我對記憶的本質產生了更深的懷疑。我們常常以為記憶像一台錄影機,忠實地記錄著過去。

但事實上,它更像一位富有創造力的編劇。近年的神經科學研究為這個觀點提供了有力的證據。fMRI的實驗顯示,我們大腦中負責回憶過去和想像未來的神經網絡,存在著驚人的重疊。

無論是回憶真實發生過的事,還是憑空想像一個場景,大腦都在進行一個被稱為「場景建構」的過程。它調動海馬迴等區域,將零散的元素重新組織、建構成一個連貫的畫面。

這意味著,每一次回憶,都是一次再創造。我們所謂的「記憶力好」,很多時候可能只是「編故事」的能力比較強。既然記憶本身就是一種建構,那麼遺忘,或許就不全然是壞事。

事實上,在某些極端情況下,遺忘是一種至關重要的心理保護機制。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解離性失憶」,它指的是個體在經歷了巨大的創傷或壓力後,會無法回憶起重要的個人資訊。

當現實的痛苦超出了心靈的承受極限時,大腦會選擇性地「封鎖」對這段創傷記憶的提取通道,以此來移除伴隨記憶而來的毀滅性情緒。這是一種深刻的自我保護,讓我們得以在創傷後繼續存活下去。

由此看來,追求一種完美無缺、永不磨損的記憶,本身就是一個迷思,甚至可能是一種詛咒。

如果我們的記憶像硬碟一樣,只會忠實地儲存,而不會創造性地遺忘和重構,我們的人生將會怎樣?

我們將被海量的、未經整理的原始感官數據所淹沒,無法形成連貫的自我故事;我們也將無法擺脫每一次創傷帶來的痛苦,永遠活在最黑暗的時刻。

這次電腦當機,讓我失去了一個外部的、完美的記憶體。但它也讓我重新看見了自己內在那個更古老、更智慧的記憶系統。它懂得取捨,懂得遺忘,懂得如何為了讓我們活下去而重塑過去。

我發現,相比於過去,我對這種突如其來的「失去」的承受能力,變得強韌了許多。

我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沉溺於損失的痛苦中,而是迅速地思考如何補救,如何讓生活重回正軌。隨著歲月,我漸漸接受失去、挫折、痛苦,並非人生的意外,而是「常態」。

我想起克里希那穆提,他認為能困住我們的,不是環境,而是我們的思想。

我們的思想,在他看來本質上是記憶和過去的反應。我們活在由經驗、知識所構成的連續性之中,因此,我們的生活總是在重複過去,無法體驗到真正的「新」。

我們所堅信不移的,往往只是我們對事實的一種解釋,而這種解釋,可能充滿了偏見和盲點。有時候,我們需要放下解釋,回到最簡單的感受。

我們不必執著於為自己的人生建立一座密不透風的「豐碑」,因為那樣的豐碑,往往是一種被精心挑選、甚至扭曲過的歷史。

要想讓新的事物得以發生,心靈必須從過去的積累中解脫出來,必須有能力「向過去死去」。

這場數據災難,正是一次非自願的、卻極其徹底的「向過去死去」。但當我接納了這個事實,我反而感到一種解脫。

某些看似負面的人生災難,恰恰是我們擺脫慣性、進行真正自我創造的必要前提。在數據的廢墟之上,我第一次感到,失去,也可以是一種自由。

 

4.

在對於電腦故障,從焦慮、不安到安定的過程,我基本通過「反思」來達到自我安定的作用。

所謂反思,就是「成為自己的傾聽者」。

從事臨床哲學的鷲田清一教授認為,真正傷害我們的,並非痛苦本身,而是「痛苦不被理解的痛苦」。當我們的苦難無法被言說、被聽見時,那種孤立感會讓痛苦加倍。

因此,想要化解內心的痛苦,我們需要認真傾聽自己內心的恐懼,那些深埋在潛意識中、關於自我價值的困惑。

真正的傾聽,意味著不要急著評判,不再急於給出答案,只是單純地與訴說者的感受待在一起。

在我的反思中,我聽見了我的舊故事,它們一部分儲存在那塊失靈的硬碟裡,它隨著數據一同崩塌了。

那個故事或許是關於「努力工作就能成功」。

現在,我需要講一個新的故事。一個成熟的個人物語,就像一個強健的心理免疫系統。

它無法阻止病毒的入侵,但它擁有強大的機制去識別、包容、並最終代謝這些入侵者,從中提取抗體,讓整個系統在下一次面對衝擊時變得更加強大。

最後,我想把我反思的內容轉化成對讀者的提問,提問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我究竟該如何生活?

我們這個時代,充斥著關於「自我實現」、「活出自己」的口號。這些話語本身沒有錯,但它們很容易被誤解為一種以「自我感覺良好」為最高準則的感覺主義,一種鼓勵個人與世界斷聯的自我中心。

真正的幸福,從來不是來自於對困難的逃避。恰恰相反,它來自於我們如何去處理困難,如何去面對衝突,如何去接納自身的挫敗、脆弱與真實。進而,去重新審視什麼對我而言是重要的。

 

5.

最終,我的電腦修好了,裝上了全新的系統,乾淨得像初生的嬰兒。那些遺失的數據,大部分終究是回不來了。

但我想,或許這樣也好。因為在這片數據的廢墟之上,我反而有機會,去重建一個更真實、更清醒,也更自由的人生。

失去是常態,衰老是常態,遺忘也是常態。而在這一切無常之中,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重新開始,講述我們的新故事。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課程、講座或其他合作邀約,請來信studiomowen@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容我說
96會員
101內容數
哲學博士。結合哲學諮商與教育的實務經驗,以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覺察。
容我說的其他內容
2025/07/05
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之子公開控訴母親,揭露了這位知名心理學家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對於這件事,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理解。我認為,理解比站隊更重要,這樣才能真正看到她兒子選擇寫書拍紀錄片的價值所在。這無疑是一個悲劇,一個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悲劇——它讓我們思考:生命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Thumbnail
2025/07/05
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之子公開控訴母親,揭露了這位知名心理學家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對於這件事,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理解。我認為,理解比站隊更重要,這樣才能真正看到她兒子選擇寫書拍紀錄片的價值所在。這無疑是一個悲劇,一個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悲劇——它讓我們思考:生命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Thumbnail
2025/05/12
當中年階段的疲憊與挫折加諸在個體身上,如果周遭盡是敷衍、冷漠或互相消耗的關係,最終就會走向一種帶著自保本能的「無言」。 這種「失語症」的可怕之處,在於它不僅拉大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讓個體與自己內在都斷了連繫:一旦連自我都不願傾聽,就只剩隱忍和形同麻木的日常。 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這個狀態?
Thumbnail
2025/05/12
當中年階段的疲憊與挫折加諸在個體身上,如果周遭盡是敷衍、冷漠或互相消耗的關係,最終就會走向一種帶著自保本能的「無言」。 這種「失語症」的可怕之處,在於它不僅拉大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讓個體與自己內在都斷了連繫:一旦連自我都不願傾聽,就只剩隱忍和形同麻木的日常。 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這個狀態?
Thumbnail
2025/04/28
放不下的人,往往受困於某些心結,這些心結既使他們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影響更大的是,使他們無法活出自己,以致於一直活在一種自我消耗的痛苦之中。
Thumbnail
2025/04/28
放不下的人,往往受困於某些心結,這些心結既使他們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影響更大的是,使他們無法活出自己,以致於一直活在一種自我消耗的痛苦之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工作上有太多雜事會耽誤正事,下班之後又總因為一天的忙碌不想去思考只想放空或是滑手機,如此一來就像隻整天瞎忙的倉鼠,你的夢想與人生目標就離你越來越遠, 從「人生時薪」角度去思考工作與人生,學會成功人士是怎麼利用時間,提早脫離你的倉鼠人生。
Thumbnail
工作上有太多雜事會耽誤正事,下班之後又總因為一天的忙碌不想去思考只想放空或是滑手機,如此一來就像隻整天瞎忙的倉鼠,你的夢想與人生目標就離你越來越遠, 從「人生時薪」角度去思考工作與人生,學會成功人士是怎麼利用時間,提早脫離你的倉鼠人生。
Thumbnail
生活愈來愈忙,除了物質生活的努力,還有精神世界的追求,比過去還要忙了,這是很多想要改變現狀的人目前的狀況。 只是如果在物質生活上不做改變,同時又想追求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你覺得這可能做得到嗎? 原本是不存在一個世界的存在,如果想要讓它們共存於一個世界,能不崩潰嗎? 如果每天依舊把時間放在讓自己痛
Thumbnail
生活愈來愈忙,除了物質生活的努力,還有精神世界的追求,比過去還要忙了,這是很多想要改變現狀的人目前的狀況。 只是如果在物質生活上不做改變,同時又想追求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你覺得這可能做得到嗎? 原本是不存在一個世界的存在,如果想要讓它們共存於一個世界,能不崩潰嗎? 如果每天依舊把時間放在讓自己痛
Thumbnail
世界上沒有一份工作不辛苦,也沒有一處人事不複雜。無論你現在經歷什麼,都要記得調整心態,繼續努力。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遇到困難和挑戰,這是無法避免的。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成長。當你感到壓力很大時,記得給自己一點時間,冷靜下來,重新出發。每一次努力都會讓你變得更強大,每一次堅持都是為未來打下基礎。
Thumbnail
世界上沒有一份工作不辛苦,也沒有一處人事不複雜。無論你現在經歷什麼,都要記得調整心態,繼續努力。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遇到困難和挑戰,這是無法避免的。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成長。當你感到壓力很大時,記得給自己一點時間,冷靜下來,重新出發。每一次努力都會讓你變得更強大,每一次堅持都是為未來打下基礎。
Thumbnail
現代主流提倡,成功與否,取決於個人的「生產力高低」,導致「留白」=浪費時間。 生活填滿了各種資訊、分分秒秒都不能錯過的同時 在吃飯的同時,滑著手機 和家人相聚時光,一邊辦公 填滿整個空白 但我們真的沒錯過?
Thumbnail
現代主流提倡,成功與否,取決於個人的「生產力高低」,導致「留白」=浪費時間。 生活填滿了各種資訊、分分秒秒都不能錯過的同時 在吃飯的同時,滑著手機 和家人相聚時光,一邊辦公 填滿整個空白 但我們真的沒錯過?
Thumbnail
你的工作不代表你,挑戰「夢想工作」的迷思,找回不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你的工作不代表你,挑戰「夢想工作」的迷思,找回不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現代人的職場處境不再穩定,需要採取不同的生活方式。投資組合生活方式有助於提供更多彈性以順應世界局勢,並且可以兼顧生活和擴增財源。發展具體行動方案,評估適切的興趣與能力,運用資源人脈、有效管理時間、分析投報效益是實現理想的工作/生活模式的關鍵。
Thumbnail
現代人的職場處境不再穩定,需要採取不同的生活方式。投資組合生活方式有助於提供更多彈性以順應世界局勢,並且可以兼顧生活和擴增財源。發展具體行動方案,評估適切的興趣與能力,運用資源人脈、有效管理時間、分析投報效益是實現理想的工作/生活模式的關鍵。
Thumbnail
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定期梳理自己,同時學會放過自己。 三月開始至今,體驗自由接案的工作者生活,自由同時學習自律,忙碌工作同時,試著平衡生活。我疏離了創作,疏離了我最愛的文字,因為想要完美,我無法寫出任何東西,隨興的限動分享生活,讓我感覺自由,後來學會放過自己,所以彈性的創作。 我問我自己,
Thumbnail
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定期梳理自己,同時學會放過自己。 三月開始至今,體驗自由接案的工作者生活,自由同時學習自律,忙碌工作同時,試著平衡生活。我疏離了創作,疏離了我最愛的文字,因為想要完美,我無法寫出任何東西,隨興的限動分享生活,讓我感覺自由,後來學會放過自己,所以彈性的創作。 我問我自己,
Thumbnail
寫給人生按部就班,以及不按部就班的人。按部就班的人,事業成功、或者退休,該想一想:「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不按部就班的人,也可能是財富自由,但總會有人來問:「那妳這麼年輕不上班要幹嘛?」
Thumbnail
寫給人生按部就班,以及不按部就班的人。按部就班的人,事業成功、或者退休,該想一想:「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不按部就班的人,也可能是財富自由,但總會有人來問:「那妳這麼年輕不上班要幹嘛?」
Thumbnail
  做為一個自由工作者,我常常會發現自己「哪裡不足」,除了自我價值感覺低下之外,總是在庸碌的生活下感受到【時間不夠】,但是總是說不上來我今天到底完成了什麼樣的工作、做了什麼事情。   網上有很多成功人士管理時間的方式,照做了大概才三天之後,我發現我根本不適合那些網路上那些農場文的方法,也很少有
Thumbnail
  做為一個自由工作者,我常常會發現自己「哪裡不足」,除了自我價值感覺低下之外,總是在庸碌的生活下感受到【時間不夠】,但是總是說不上來我今天到底完成了什麼樣的工作、做了什麼事情。   網上有很多成功人士管理時間的方式,照做了大概才三天之後,我發現我根本不適合那些網路上那些農場文的方法,也很少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