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未擁有過,也許還能坦然面對那份空白;但一旦嘗過愛的滋味,就會一次又一次地,渴望再次觸碰。
這句話,是一位從事矯正教育(少年感化)的心理師深有所感而說出的。
有些孩子在年幼時,曾經體會過無條件的愛,但後來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失去了,或者父母本身的侷限,讓他們再也無法給出那份愛。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為曾經擁有過那份溫暖,就會不斷地渴望再度感受它。如果此時出現在他們生命中的,是一些以「接納」或「像愛的感覺」為名的人,但如果動機不單純,那麼孩子便很容易一步步地走入被操控、被利用的關係裡。
渴望被重視與被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然而,當這份渴望被有意識地操弄,或是被有條件地施予,就會變成一種深層而難以掙脫的控制。
更令人心疼的是:當孩子在矯正機構中,真正感受到被接住、被愛、被認可與接納時,他們內心會留下強烈的記憶。這本是正向的支持經驗,卻也可能在未來回歸社會後,因為遭遇阻礙與挫折,而讓孩子無意識地想「再回來」,因為那裡,曾經有過愛。
這種回歸,不是出於叛逆,而是來自一種潛藏心底的渴望,一種找不到方向的需求,只因在那裡曾真正被愛過。
自己曾在成人監獄工作,也聽過一些受刑人說自己從少年時期就一路被關到白髮蒼蒼。過去,我只是認為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才會不斷重蹈覆轍;但如今,在矯正機構老師的提醒下,我看見了另一個角度。
的確,有些人因著生命的複雜與背景走上不同的道路,但也有一些人,是因為曾接觸過愛與歸屬,而無法放下那份深刻的渴望。
當我聽到這段話時,忍不住流下了眼淚。那是一種心疼,也是一種明白。我明白人們對生命的掙扎是如此卑微,也只是希望被看見、被放在心上,僅此而已,卻也如此不容易。
自己並非要為某些人或行為找藉口,而是想說:那些渴望被愛的人,也同樣需要學習與成長。他們需要理解自己如何在成長過程中經驗愛,也需要學會長大到足以給自己愛。
唯有如此,也許有一天,他們能重新握回愛的鑰匙,不再執著於向外尋找愛,而是從自己心中找回那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