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老師說:「有一個案子,我們覺得你或許適合與他談談。不過,這個個案有些挑戰性,孩子可能會有非理性的行為,甚至可能出現攻擊傾向。」
話雖如此,這兩天我仍持續為這次會談做準備,心中難免仍有一些未知與不安。
實習的工作除了參與專業課程,也包含指定閱讀相關書籍。當我讀到《動力取向精神醫學》關於人格的章節時,看到其中一段特別深刻地寫道:
「當邊緣性患者開始接受治療時,可能會攻擊治療師,而這應被視為一種患者懷抱希望的姿態,一種對全新開始孤注一擲的期待,也是一種強烈希望治療師能掌控其自體內那個對自己來說似乎難以控制、且無法忍受的部分。要能夠讓患者能將『異化的自體』外化到治療師身上,以穩定其自體結構,關係的建立是絕對必要的。」
讀到這段文字的那一刻,原本心中的擔憂,忽然轉化為一股希望與力量。
我意識到,書本上的專業理論不再只是知識性的文字,而是能夠真實地成為我實務工作中的指引,並且如此貼近當下的處境。
也在這個瞬間,我體會到:學習的過程本就包含著擔心與不確定,包含著面對挑戰、冒險、犯錯與修正。而這一切,都是成長所必經,也是極為珍貴的經驗。
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助人工作的價值,內心被深深的觸動著,並確信這是一份值得投入、值得學習,也極具意義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