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育失去方向,我們努力的背後,換來的是什麼?也許,是時候重新定義什麼才叫「教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近期台師大女足球員抽血事件越演越烈,也許我們都該反思台灣的教育環境是否已經有所偏差了呢?


一、學校是否都真的是為了「教育」而存在呢?

教學自主權縮限,太多行政文書、政策推動、KPI壓力,讓老師疲於奔命,難以聚焦教學本質,也因為怕被檢舉、怕被投訴,學生、家長、媒體隨時可能成為監控者,老師在教與不教之間左右為難,只敢「不出錯」,不敢「冒險教」,「教不教一樣薪水」的冷漠循環,而制度無法獎勵認真,也無法淘汰怠惰,讓許多優良充滿熱忱的老師逐漸出現教學熱情的集體冷卻,而一些不良的學校及老師教授等也有可能為了獲得更高的利益,而讓行為有所偏誤,忘卻了「教育」的初衷。




二、從藤條到學分制度:學生權利的演進,還是管理方式的翻版?

曾經的教室裡,響亮的藤條聲與淚水交織,是許多人對「教育」的早期記憶。考不好被打、犯錯被罰站,甚至一張段考成績單能決定一整年的「價值」,那是一種充滿壓迫的教育模式。然而,當社會進步,科技發達,手機攝錄功能讓權威無法再無限擴張,學生逐漸擁有「被看見」的權利。體罰退場,取而代之的是「制度化的壓力」:學分制度、退學規定、操行評分,或更隱性地用「升學成績」繼續控制,但其實我們真正該了解的,是學生是否真的了解自己學習是為了什麼,為了什麼而學習,而老師是否真的真心想要教好學生又或者只是為了穩定的收入而流於形式呢?




三、從升學至上到學歷膨脹:台灣教育與職場脫節的惡性循環

台灣從升學至上到學歷膨脹:台灣教育與職場脫節的惡性循環的教育方式一直以來都著重在「升學率」,所以大量的考試成為台灣的教育指標,甚至到了近期AI、ESG產業的盛行,台灣的教育環境才開始往所謂的「產業趨勢」做改變,但即便是這樣,我們不難發現,許多學生畢業之後仍無法有效的銜接工作,甚至從事了與自己所學無關的工作,而這也體現了台灣的教育方針一直以來並未與職場做有效的結合,再加上學歷的高低也變成了台灣職場選擇的重要標的之一,因此碩士畢業卻變成了台灣企業的最低門檻標準,而這不正是顯現了大多數的企業並不信任台灣研究所以下的教育內容嗎?




四、我們不是不夠努力,只是努力錯了方向

很多人都經歷過不斷考試換取證照的時候,甚至到了大學、研究所,不斷透過研究及思考來撰寫論文,而這些都是許多學生辛苦的經歷,但當出了社會之後,企業的一句「沒經驗」而使得到的薪資不如預期,卻往往讓我們一直以來的學習都成了泡影,台灣低薪文化、奴性文化也徹底顛覆了台灣教育的存在,當學生被訓練成「解題機器」,文憑、證照與論文成了評價唯一的依據,然而,這些過程真的反映出職場需要的能力嗎?如果我們花了十幾年學習,換來的是不被信任、不被需要——那麼,是我們錯了,還是制度錯了?




給各位讀者的信:

台灣的教育體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從教師的辛苦付出到學生的無力感,而所謂的「人權意識抬頭」,學生的「權利」及老師的「權力」之間該如何界定,也變成我們應該去反思的問題,而台灣從制度的框架到職場的現實,每一環都深深影響著未來的世代及台灣的經濟競爭能力。唯有正視這些問題,勇敢反思並積極改變,才能讓教育回歸本質,真正培育出具備能力及素養並充滿熱忱的學子。教育不該是壓力的溫床,而應該是夢想的起點,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給所有努力學習、付出心力的學生與老師們:你們的辛苦與堅持不會被辜負。或許現在的制度還有不完美,但每一份真心、每一次付出,都在為台灣的教育種下希望的種子。相信自己、相信教育的力量,勇敢走出自己的路,未來將因你們的努力而更光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喂!起來重睡!的沙龍
8會員
35內容數
嗨,我是 Wakee, 「喂!起來重睡」的創作者。 這裡不賣雞湯,只賣睏意。 睜眼看世界的荒謬,閉眼過自己的日子。 記錄生活的迷航時刻 有時努力追夢,有時就先重睡。 如果你也在半夢半醒之間打轉—— 歡迎一起瞇一會兒。
2025/07/07
臺灣媒體生態已因資訊爆炸、標題黨、政治化等因素,導致大眾信任度下降。本文探討此現象,並呼籲讀者培養媒體識讀能力,支持優質媒體。
Thumbnail
2025/07/07
臺灣媒體生態已因資訊爆炸、標題黨、政治化等因素,導致大眾信任度下降。本文探討此現象,並呼籲讀者培養媒體識讀能力,支持優質媒體。
Thumbnail
2025/06/22
這篇文章探討離職的議題,鼓勵讀者在感到工作帶來自我消耗時,勇敢選擇離開,並尋求更符合自我價值的生活。文章並非鼓吹衝動離職,而是強調在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對自己誠實的選擇,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Thumbnail
2025/06/22
這篇文章探討離職的議題,鼓勵讀者在感到工作帶來自我消耗時,勇敢選擇離開,並尋求更符合自我價值的生活。文章並非鼓吹衝動離職,而是強調在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對自己誠實的選擇,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Thumbnail
2025/06/15
針對近期軍人加薪議題,本文深入探討其影響層面,從加薪機制、階級薪資落差、加薪項目合理性、制度面改革等面向,分析加薪能否真正解決國軍問題。作者認為,加薪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改善軍中制度、提升裝備、營造尊重文化的環境,才能留住人才,提升國軍戰力。
Thumbnail
2025/06/15
針對近期軍人加薪議題,本文深入探討其影響層面,從加薪機制、階級薪資落差、加薪項目合理性、制度面改革等面向,分析加薪能否真正解決國軍問題。作者認為,加薪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改善軍中制度、提升裝備、營造尊重文化的環境,才能留住人才,提升國軍戰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本文探討創新思維在教育和企業中的應用,作者強調創新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培養正確的心態。文章以創新思考藏寶圖為例,說明如何重新思考問題與答案的關係,並提出企業需要設立創新思考專員和創新顧問等新職位來推動企業創新。
Thumbnail
本文探討創新思維在教育和企業中的應用,作者強調創新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培養正確的心態。文章以創新思考藏寶圖為例,說明如何重新思考問題與答案的關係,並提出企業需要設立創新思考專員和創新顧問等新職位來推動企業創新。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有許多亂象是由政府不當政策造成。這篇文章裡的三則漫畫就反映了教育部一邊高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口號,一邊反其道而邊的荒謬。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有許多亂象是由政府不當政策造成。這篇文章裡的三則漫畫就反映了教育部一邊高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口號,一邊反其道而邊的荒謬。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前言 我們常說,要改善社會的各種亂象,必須從「教育」著手,但再細問,如何著手?卻沒有人答得出來。提供更多的教育經費、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就是改善教育嗎?到底如何透過教育改變一個人?而這改變又如何是向善的改變而非向惡的改變?將很多的問題都歸結到教育,但是教育真的有這麼「神」嗎?還是,背後真
Thumbnail
前言 我們常說,要改善社會的各種亂象,必須從「教育」著手,但再細問,如何著手?卻沒有人答得出來。提供更多的教育經費、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就是改善教育嗎?到底如何透過教育改變一個人?而這改變又如何是向善的改變而非向惡的改變?將很多的問題都歸結到教育,但是教育真的有這麼「神」嗎?還是,背後真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Thumbnail
臺灣自從解嚴之後,便逐漸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最大的起始點是「國民義務教育」。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明,國與國之間因著網際網路和交通的革新,更加地無遠弗屆,這種「全球化」的現象也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有所影響。
Thumbnail
臺灣自從解嚴之後,便逐漸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最大的起始點是「國民義務教育」。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明,國與國之間因著網際網路和交通的革新,更加地無遠弗屆,這種「全球化」的現象也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有所影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