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台師大女足球員抽血事件越演越烈,也許我們都該反思台灣的教育環境是否已經有所偏差了呢?
一、學校是否都真的是為了「教育」而存在呢?
教學自主權縮限,太多行政文書、政策推動、KPI壓力,讓老師疲於奔命,難以聚焦教學本質,也因為怕被檢舉、怕被投訴,學生、家長、媒體隨時可能成為監控者,老師在教與不教之間左右為難,只敢「不出錯」,不敢「冒險教」,「教不教一樣薪水」的冷漠循環,而制度無法獎勵認真,也無法淘汰怠惰,讓許多優良充滿熱忱的老師逐漸出現教學熱情的集體冷卻,而一些不良的學校及老師教授等也有可能為了獲得更高的利益,而讓行為有所偏誤,忘卻了「教育」的初衷。二、從藤條到學分制度:學生權利的演進,還是管理方式的翻版?
曾經的教室裡,響亮的藤條聲與淚水交織,是許多人對「教育」的早期記憶。考不好被打、犯錯被罰站,甚至一張段考成績單能決定一整年的「價值」,那是一種充滿壓迫的教育模式。然而,當社會進步,科技發達,手機攝錄功能讓權威無法再無限擴張,學生逐漸擁有「被看見」的權利。體罰退場,取而代之的是「制度化的壓力」:學分制度、退學規定、操行評分,或更隱性地用「升學成績」繼續控制,但其實我們真正該了解的,是學生是否真的了解自己學習是為了什麼,為了什麼而學習,而老師是否真的真心想要教好學生又或者只是為了穩定的收入而流於形式呢?
三、從升學至上到學歷膨脹:台灣教育與職場脫節的惡性循環
台灣從升學至上到學歷膨脹:台灣教育與職場脫節的惡性循環的教育方式一直以來都著重在「升學率」,所以大量的考試成為台灣的教育指標,甚至到了近期AI、ESG產業的盛行,台灣的教育環境才開始往所謂的「產業趨勢」做改變,但即便是這樣,我們不難發現,許多學生畢業之後仍無法有效的銜接工作,甚至從事了與自己所學無關的工作,而這也體現了台灣的教育方針一直以來並未與職場做有效的結合,再加上學歷的高低也變成了台灣職場選擇的重要標的之一,因此碩士畢業卻變成了台灣企業的最低門檻標準,而這不正是顯現了大多數的企業並不信任台灣研究所以下的教育內容嗎?
四、我們不是不夠努力,只是努力錯了方向
很多人都經歷過不斷考試換取證照的時候,甚至到了大學、研究所,不斷透過研究及思考來撰寫論文,而這些都是許多學生辛苦的經歷,但當出了社會之後,企業的一句「沒經驗」而使得到的薪資不如預期,卻往往讓我們一直以來的學習都成了泡影,台灣低薪文化、奴性文化也徹底顛覆了台灣教育的存在,當學生被訓練成「解題機器」,文憑、證照與論文成了評價唯一的依據,然而,這些過程真的反映出職場需要的能力嗎?如果我們花了十幾年學習,換來的是不被信任、不被需要——那麼,是我們錯了,還是制度錯了?
給各位讀者的信:
台灣的教育體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從教師的辛苦付出到學生的無力感,而所謂的「人權意識抬頭」,學生的「權利」及老師的「權力」之間該如何界定,也變成我們應該去反思的問題,而台灣從制度的框架到職場的現實,每一環都深深影響著未來的世代及台灣的經濟競爭能力。唯有正視這些問題,勇敢反思並積極改變,才能讓教育回歸本質,真正培育出具備能力及素養並充滿熱忱的學子。教育不該是壓力的溫床,而應該是夢想的起點,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給所有努力學習、付出心力的學生與老師們:你們的辛苦與堅持不會被辜負。或許現在的制度還有不完美,但每一份真心、每一次付出,都在為台灣的教育種下希望的種子。相信自己、相信教育的力量,勇敢走出自己的路,未來將因你們的努力而更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