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在帶領團隊時,我曾經習慣性地偏好延攬與自己年齡相近的同仁,總覺得年輕人比起資深同仁更有衝勁、熱情,並且願意學習與嘗試。然而,隨著年資的增長與歷練的累積,我逐漸意識到這樣的看法並不完全正確。
誠然,體力與反應等生理條件會隨著年齡變化,但我也發現,熱情與學習力並不完全受年紀所限。經驗告訴我,一個多元世代並存的團隊反而能激發出更強大的戰鬥力與韌性。因此,我開始更有意識地組建「老中青三代共融」的團隊架構:
· 資深同仁貢獻智慧與經驗,擔任組織的知識傳承者
· 中生代夥伴則是團隊的主力,戰力核心所在,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接受經驗加持,也同時肩負起帶領後進的責任
· 年輕世代則帶來新觀點與數位原生的思維,成為團隊的創新火種。
這樣的組織結構,讓團隊內部形成一種正向的循環與健康的學習文化。
近期我分別與兩位表現優異的年輕同仁進行了一對一面談。他們都具備令人欣賞的條件:聰明、反應快、外語能力強,且在過去2至3年內,我也根據他們的表現給予了合理的升遷與薪酬調整,績效表現皆位列部門前10%。
我也在適當時機提供他們新的學習方向,希望他們能培養跨域能力,進一步為團隊做出與以往不同的價值貢獻,並在未來調薪與晉升上有所體現。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後,我觀察到他們似乎仍停留在「現有工作延伸」的思維中。他們想要接下更多自己已經熟悉的工作內容,並期待對應的獎酬回饋。這讓我思考,是不是我們在職場中過度強調「做得更好」,卻忽略了「做得不同」的價值?
於是我分享了我一直相信的觀念:「與其更好,不如不同」。這句話,不只是鼓勵創新,更是一種思維的轉換。真正能在人群中脫穎而出的,往往不是那個重複把熟悉的事情做到極致的人,而是那個願意涉足未知、展現與眾不同價值的人。
相較之下,我想起團隊中另一位令人敬佩的夥伴——一位60歲、已從前公司退休的資深顧問。我邀請他以顧問身分加入團隊,協助我們分享業界經驗並追蹤最新的技術趨勢。儘管他在業界早已是公認的專家,但他從不倚老賣老。對於陌生的事物,他坦承自己仍在學習,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與求知慾,甚至主動投入我們尚未熟悉的領域,進行資料收集與前瞻研究。
在他身上,我深刻體會到一句話的真諦:「專業讓一個人稱職,熱情讓一個人傑出。」這不僅是專業職場的寫照,更是終身學習者的寫照。
無論是職場還是人生,一個人的成熟度與成長速度,往往與年齡或資歷無關,真正關鍵的是「心態」。
具備正向思維與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的人,總能持續學習、主動迎接挑戰,並樂於被學習,甚至願意被複製。因為他們知道,只有自己不斷成長,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真正的差異化價值,往往不來自於在熟練的工作中做到更完美,而是來自於你願意走出舒適圈、承擔新的責任、培養不同的能力、展現異於他人的價值。
這樣的微小差異,將成為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