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講解心意六合拳二十四把8-虎蹲山
作者:老衲
先補寫一些前頭忘記講的東西,比如,鷂形的兩翼練好,就可以進入專練一氣縮漲的起落把,因為是從兩翼翻穿,變成兩翼開闔,又比如,野馬奔槽的預備式時,可以提起一隻腳,這樣雙拳翻上去往上打時,提起的腳可以順勢下踩,做一個上下拳與腳掌的相互對拔,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的野馬奔槽,喜歡提腳練的原因。
當然,在提腳的馬形練法中,有手摸內側靴,與手護靴兩側的兩種不同練法,有些微側重的差異,但都可以視為馬形的原型,心意講究的是內在一把勁的純粹,而非外型角度的標準。
更具體來說,心意是壓縮或者絞翻或者是運轉丹田球,而在身上做成一把動作,而這把動作的內在感受稱之為「一把勁」,比如鷂形這一把勁,或者是馬形這一把勁,形象化來說,其實也可以稱之為某一種丹田球的使用軌跡,也就是說,所有馬形打出來,其內在丹田球的使用軌跡都是很相似的,所以主要的馬形練好,把馬形的丹田球使用軌跡理清楚,之後只要這路軌跡些微變化,就能在外在打出數種馬形的變化,用一把勁變出數種打法,這才是內家拳、內功拳的正路,而不是與外家拳一樣,都在打套路。
扯遠了,只是忽然想起有些話前頭可能沒講清楚,是以補記在此處,倪匡老爺子說過他不認可金庸反覆修訂自己原作的做法,倪匡認為,如果要修訂原作,那不如寫新的故事重新填貼上去。
這種寫法,老衲稱之為「補丁式」小說,也就是前頭小說被人看出有漏洞,比如逍遙子或陸展元的年紀有問題之流,應該要另外寫一番外篇的補丁來補這塊,而不是修改原來的作品。
文以氣為主,一改原作,氣就不順了,很是可惜,而且被讀者發現小說的漏洞,又再寫新的小說當補丁補上,也是一種小說家與讀者之間的遊戲,倪匡老爺子常常寫這種補丁式的小說,重新將他以前寫過的有漏洞的小說再重新補上,真是天下第一會寫小說的高手。
又扯遠了,說回心意六合拳。
說理的角度,與教學的角度,是兩回事,如果是教學,教完馬形應當教大劈,不過站在解說丹田球道理的觀點上,講完恨地無環的馬形,接下來應該講恨天無把的虎蹲山。
虎蹲山這個動作是這樣:腳分前後站,雙手向前上方伸直,好似抓到空中一個虛擬(其實不存在)的環,然後往下一拉,往下拉的同時,丹田球向下猛砸、或者是向後猛坐。
向下猛砸,老譜稱之為「砸丹田」,這裏頭可細分兩種練法,一種震腳,即是腳往上提成雞步後猛然下踩發出聲響,另一種是縮勁(縮筋),與震腳練法外型相同,只是腳踩到地面的一瞬間,要將腳底的力完全縮回丹田,使以落地無聲。
老衲在《下九流江湖繪卷》中說過,「不要震腳」,所以這種震腳的方式暫且略過不提。
縮勁的練法很特別,對於勁力在腿上的收放很有效果,不過難度較大,也不展開細說。
虎蹲山的另一種練法即是向後坐,前腳蹬力,讓屁股猛然向後一坐,這一坐,可以帶出臀打胯打背靠打,也可以帶出支腿、肘打,或者是前膝的膝打與前手的後拍猛拽,變化很多,一體多用。
這種下坐、下沉,是整個身體被丹田球帶動的下坐、下沉,甚至是下震,是整個人提到空中,再一起用丹田球的力量往下一墜,比陳氏太極拳的金剛搗捶,或者八極拳的大纏絲崩,往下的力度更大,因為虎蹲山是雙手從空中、且是頭部之上,抓住一股力往下,但陳氏太極拳的金剛搗捶,只是單拳在臉前往下剁,而八極拳的大纏絲崩前頭先劃了一個圈再往下,運動行程都沒有虎蹲山來得長,針對「沉墜」這個往下的向量,虎蹲山也更針對性,而沒有其他方向的分力。
在單純訓練「沉墜勁」的角度上,虎蹲山這種高舉過頭,雙手猛然下拉練習整個身體的沉墜,老衲以為,是最原始的練習「沉墜勁」的方法,當然,拳術的比較不能這樣單純比一個動作,陳氏太極與八極拳,都各有其巧妙的路數。
除了向下沉墜外,虎蹲山還含了另一個內在意勁,即是「往後坐」的感覺,這個往後坐甚至比往下沉更重要,老衲以為是虎蹲山訓練中,最重要的一把勁。
虎蹲山最大的意義,是學習人體可以「向後發力」的功能,這個「向後發力」非常重要,因為心意拳認為人體有「四門」,即前後左右,一般沒有訓練過的人只能向前發力,向左右發力都難,而向後發力最難,虎蹲山是向後發力的一把鑰匙。
如果理解太陽與地球的關係,就能理解一對一打架的關係,普通的一對一打架,沒訓練過的人只能運用「公轉」的打法,也就是繞著對手的左右側或背側來打,不過經過心意拳訓練的人,還能使用「自轉」的打法,即是自己自轉,讓對手在自己的四門輪轉,這即是所謂的「倒開中門」、「側開中門」的打法。
「開四門」、「轉四門」,這都是心意六合拳的打架基本功,搞懂這個,就知道一對一情況下,能自由運用「公轉」與「自轉」的話,打起來的變化能有多繁複,搞不懂公轉與自轉的自由變化交叉運用的人,一上手根本連對手的影子都摸不到,另外再提一嘴,懂得人體的四門輪轉,再加上與腳下的步法配合,就知道一對一怎麼轉嫁運用到一對多的群架打法上頭。
俺師常說:「打一個人與打兩、三個人沒差別,甚至打兩、三個人,會比打一個人更容易。」其內在的道理,如了運用人體的四門輪轉與心意拳用九宮、七星步來繞圈內、圈外之外,當然還有前面提到的空中借力。
所謂的恨天無把,就是在空中借力,這個虎蹲山的下坐、下沉動作,如果手不向空中一拉,你要練單純的下坐,是很難發出力來的,這個恨天無把的「把」,其實就是空中的一個定位點,從這個定位點去反向拉動身體,這是人體意識與動力之間的巧妙連結。
講一點更實際的,這個空中的定位點,可以想做在實際運用時,在對手身上的借力點,俺師說打群架比一對一容易,講的就是打群架時,可以向對手甲借力再去打對手乙,向對手乙借力再去打對手丙,當然,這種「借力」因為對方是活體,所以要做得好、做得巧妙,非得像俺師那種打架成精的人才能玩得轉,老衲是差得遠。
雖然老衲功夫馬馬虎虎,不過道理的確是這樣,除了向地借力,還要懂得向空中借力、向對手借力,空手道打一種特製的木板,或者泰森喜歡打重沙袋,某種程度上,都在練習身體對強大的阻力借力,一拳出去,遇到強大的阻力,讓這股阻力將自身的結構「反逼成形」,才更能貫穿目標物,這才是活的結構力與整勁。
八卦門的單換、雙換,也是這個道理,一推對手,不是將對手推動,而是反而藉著對手的阻抗力將自己推動,真正的身法,不是自己像猴子一樣跳來跳去,而是每一動每一步,都是被對手推動而不得不做的動作,懂得向對手借力以後,才能真正向虛空借力,即是,對手不給你這個阻抗力,你向空中一搭,還是能藉著這個微小的空氣阻力而翻騰出龍蛇身法。
扯遠了,的確是講得太深入了些讓人難懂,不過只是想留下一點傳統武術的奧妙處,讓後學知道,真正的古傳武功可不是開玩笑的簡單玩意。
#老衲的心意六合拳課程臺北臺中開班中
#歡迎喜歡運動的人一起運動
#示意圖隨便看看到時候出書會配真人照片大夥一定要購買支持啊!
